象征不是概念,不是体制或范畴,也不是“结构”,而是一种交换行为和一种社会关系,它终结真实,它消解真实,同时也就消解了真实与想像的对立。 秘传行为与我们的现实原则相反。它表明,出生的现实仅仅来自出生与死亡的分离,生命的现实本身仅仅来自生命与死亡的分离。因此,真实效果在任何地方都只是二项分离的结构效果,我们那著名的现实原则及其规范性和压制性,只是这种分离代码在所有层面上的普遍化。自然的现实,它的“客观性”、“物质性”,仅仅来自人与自然的分离——用帕斯(O.Paz)的话说,就是来自身体与非身体的分离。身体的现实本身,它的物质地位,来自一种精神原则的分离,来自灵魂与肉体的区别,等等。象征终结了这种分离代码,终结了分离的词项。它是终结灵魂与肉体、人与自然、真实与非真实、出生与死亡之邦的乌托邦。在象征操作中,两个对立词项丧失了自己的现实原则 ① 。但这个现实原则从来都只是另一项的想像。在人/自然的划分中,(客观的、物质的)自然只是人的这种概念化想像。男/女的性别划分是性的“现实”原则(和压抑原则)赖以建立的基础,在这个任意的结构区分中,以这样的方式定义的“女人”从来都只是男人的想像。分离的每一项都排斥另一项,另一项成为想像。生与死在我们所处的系统中就是如此:我们为了这种生命的“现实”,为了把这一“现实”当做实证价值来体验而付出的代价,就是对死亡展开持续的幻想。对我们而言,生者被如此定义,死亡就成为我们的想像 ② 。然而,所有这些使各种差异的现实结构得以建立的分离(这决不是抽象的:这也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分离,这种分离把知识建构为两者关系的现实原则——我们所了解的所有社会关系中都是如此),它们的原型都是生与死的根本分离。所以,不论“现实”的场所是什么,对每一个分离项而言,另一项都是它的想像,每一个分离项都被它的想像所纠缠,如同被自身的死亡所纠缠。 到处都是如此,象征可以终结这种现实和想像各自的诱惑,可以终结这种幻想的封闭,虽然精神分析描绘了这种封闭,但它也使自己陷入其中,因为精神分析也通过一些重要的分离(初级过程/次级过程、潜意识/意识,等等),建立了潜意识的精神现实原则——这与它的精神分析现实原则(作为精神分析现实原则的潜意识!)密不可分——因此,象征只可能同样终结精神分析 ① 。
象征交换与死亡——象征、真实、想像
书名: 象征交换与死亡
作者: [法] 让·波德里亚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 L'échange symbolique et la mort
译者: 车槿山
出版年: 2006-4
页数: 359
定价: 22.5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人文与社会译丛
ISBN: 9787544700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