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事离上海越来越远,人们抗战意志消沉得很厉害,看严峻的情势一天一天地迫近南京,国民政府并没有求和的意图,报纸上所提到的口号仍然是长期抗战,最响亮的口号叫做“抗战必胜,建国必成”。大家就想到这一次的战争,可能会拖长下去。 大家想到苦难的时期来日方长,不能不有所准备,上海租界成为孤岛,人口一天天增加,大家怕人口一多,米粮会断绝,因为上海人吃的米,一半是靠常熟、太仓运来的,一半是外洋运来的暹罗(泰国旧称)米。而常熟、太仓的米,不能储藏太久,唯有暹罗米,经过机器的焙干,可以久藏不变,于是大家就抢购暹罗米,我也将每天收入陆续用来收购一些,堆满了一间小屋。 这时节,租界上通用的货币,还是中央银行的钞票,战事展开了很久,法币的价值竟然没有动摇,除了中央银行的钞票,还有中国、交通、农民以及四家小银行的钞票,外国银行的钞票并不通用。大家对法币币值一点也没有怀疑。除了米价和五洋杂货略涨之外,其余没有什么波动,这是抗战开始之前,国民政府聘请英国人鲁斯爵士研究出来的方案,一定要把全国所有的银元收归国库,使民间不可能把银元作买卖的单位,那么法币就不会动摇,这是长期抗战的一种法宝,要是币制一动摇,抗战是不能持久的。尤其是上海的金融,能影响到全国,所以这一次抗战能长久维持下去,鲁斯有功焉。 上海的主要粮食及副食品,始终供应如常,这要归功于许多跑单帮的小商人,他们不知疲倦地在四乡搜购米粮杂物,虽说他们都发了财,可是对一般市民来说也是有功的。只是跑单帮的人,喜欢携带轻便的物品,而跑米的人,因为米重得厉害,最是辛苦,但是利益也相当丰厚。 米业公会的首长因为贩运米粮大发其财,不原谅的人,都骂他是米蛀虫,其实要是没有他采购大批米粮,上海的米价还要贵得多。 上海还有一位航运界名人虞洽卿,他从香港采购了很多的暹罗米,由太古、怡和船只运到上海,虽然也有人说他运米发财,但是上海米粮没有中断,他是有功绩的。初时他留在孤岛,也没有离开,直到太平洋战争开始之前,才到内地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