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初期,大众普遍接受一个事实,即美国必须脱离金本位制。自1879年起,美国就采用了金本位制,从那时至今,几经改变。1933年大萧条的影响还没有消散,美国总统罗斯福颁布了多条对黄金的限制性规定,包括禁止银行出售或出口黄金。罗斯福政府还增加了黄金的供应量,以使货币供应膨胀。1933年4月,罗斯福下令上缴全部的金币和面值在100美元以上的金券,还以每盎司20.67美元的价格收取民众手里的黄金。1934年,政府的金价涨至每盎司35美元——这一价格一直保持到1971年8月15日;这一天,尼克松总统宣布美元不再以特定的比例兑换黄金,这一举措完全取消了金本位制。1974年,福特总统通过法律允许美国人拥有黄金。 上述这些货币政策的改变使得之前一直处于掌控中的金价,突然之间可以自由浮动了。投资者和投机商因而能自由接触并拥有黄金。其实,不管是哪种商品,只要其价格由长期人为地压低突然间变得可以自由浮动,那么这种商品的价格就会明显出现一个方向上的快速攀升甚至出现峰值。就金价而言,如图2.1所示,金价从人为操纵的低价迅速攀升,因为远低于均衡价的固定价格大大抑制了需求。此外,固定金价与供求关系隔离,也就是说无法与市场同步。与此同时,一些非美国籍的投资者却能以更灵活的价格来买卖黄金。 图2.1 金价不再由人为控制在低位后市场出现投机热,金价出现急剧攀升。 资料来源:http://www.kitco.com 经济的发展 不管是从经济学角度还是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还有其他发展影响了美元及其投资伙伴——黄金。首先,美国经济正变得越来越发达。很多变化都能显示出美国经济正从制造业经济过渡至服务业经济。“二战”后劳动力逐渐成熟,涌现了一大批白领员工,他们纷纷成为薪酬更高的管理层。图2.2展示了工资水平的提高,而工资水平的提高增加了通胀压力,特别是“生活成本自动调整”条款(COLA)①加入到就业率和劳动合同中以后,通货膨胀的压力就更大了。 图2.2 20世纪70年代平均每小时工资在不断提高,增加了通胀压力。 资料来源:美国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联邦经济数据;美国劳动统计局 特别就黄金而言,需求被极大地压抑了,特别是投资者对于黄金的需求。当金价能自由浮动时,供求关系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推动市场发展;而当市场不断向前发展时,自然而然会有投机商闻风而来。所有这些因素——扩大的货币供应、通货膨胀以及急于买卖黄金的投机商——都到位了,泡沫即将成型。 金价在20世纪70年代不断走高,人们翻箱倒柜地寻找可以出售的黄金。不管是爷爷的手表还是奶奶的戒指,都被从抽屉里、从纪念品盒子里翻出来。无论成色多少,14K、18K还是24K的,只要是黄金,就能兑换成现金,大赚一笔。 黄金投机潮推动了牛市的发展,其部分原因是因为在当时高达两位数的通胀率的情况下,黄金被当做对冲。此外,黄金还成为投资宠儿,而美元急剧下挫。1979年10月,金价攀升到了(当时)无法置信的高位,两天内上涨50美元,达到每盎司447美元之多,当周金价以每盎司385美元收盘。《时代》(Time)杂志引用一位纽约黄金市场交易员的话说:“市场疯了。” 美元的贬值 最大的问题不在于金价的攀升过高,而在于美元价值的缩水。这是一个想要抹去两位数通胀率以及试图稳定美元的年代,包括所谓的“卡特债券”(Carter Bonds)——这是美国于1978年发行的国债,其目的是要防止美元的巨幅贬值。 在1979年秋季举行的一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会议上,时任美国财政部长威廉·米勒以及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遇到了其他国家提出的要求干预的请求。其中一个举措是提高政府的黄金销售量:具体来说,就是要美国在当时每个月出售的75万盎司诺克斯堡①黄金的基础上翻一倍。当时美国财政部副部长安东尼·索罗门(Anthony Solomon)认为这一举措十分必要,他表示金价暴涨对于世界经济是极其不健康的。 这是经典的泡沫言论,与1973年阿拉伯石油禁运造成的油价冲击大相径庭。1973年,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注意,不要把OAPEC与广义的欧佩克相混淆)会员国宣布,他们不再给以埃及和叙利亚为首的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的冲突中支持以色列的国家提供石油。随着油价快速攀升,市场出现了减少消费的呼声,原因何在?因为油价的攀升(见图2.3)不是由于投机泡沫造成的,而是对供应中断的一种反应。 至于投机性黄金泡沫,20世纪80年代初金价出现峰值后很快出售一空,之后就是一段漫长的“光点”时期;1980年1月21日,金价攀升至顶峰,出现每盎司850美元的高位,接下来的20年内金价基本上徘徊在每盎司350美元左右。有意思的是,黄金市场剧烈收缩时发生了什么。没错,肯定是有一些投机商倾家荡产了,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影响还是有限的,最多把爷爷的怀表放回抽屉、不卖奶奶的戒指了。 图2.3 20世纪70年代世界油价出现峰值,原因是供应中断,而非投机泡沫。 资料来源:美国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联邦经济数据,美国劳动统计局 尽管20世纪70年代的黄金市场具有泡沫的所有特点,包括狂热的投机潮,但是就经济学角度来说,黄金市场的分崩离析不具有普遍性。而从社会学角度来说,金价的攀升给大家提供了我爷爷常说的“自备的零钱”。所以,当价格开始下跌时,受到影响的不过是人们的零花钱,而非资本净值总额或是住房价值。在接下来的时间段内我们将看到,投机行为渗透到退休金储蓄或是个人最大的资产,如住房,而且陷入网内无法自拔的人数也颇为壮观,因而造成普遍性破坏的可能性也就大了很多。 简要概述20世纪70年代的情况,推动事态发展的力量包括,在这个十年初就开始的(其中也包含资助越南战争)、因货币增长过快而导致的通货膨胀,以及脱离金本位制导致需求被压抑,这几者联合起来一同推动黄金市场扩张并产生之后的泡沫。通货膨胀与高利率、从紧的货币供应增长一起被牢牢掌控,从而开创了一个长时间的低利率或者说是不断下跌的利率,以及低通胀却持续增长的经济局面。 NOW账户和货币市场 整个20世纪70年代以及80年代初期金价呈螺旋式上升趋势,而此时还有另外一个发展值得关注: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egotiable Order of Withdrawal,简称NOW account)。NOW账户既允许客户开具支票,又给客户的存款余额支付利息。NOW账户是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些银行开创的,当时银行发现了禁止对支票存款支付利息的法规的漏洞,于是发明了NOW账户。很快,NOW账户被其他多个银行接受,而这种银行产品在客户群中也风靡一时。 除了NOW账户,还有一个银行产品引人关注:货币市场账户(money market account)。当时高利率的经济环境,对投资者来说,货币市场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也很适合投资。货币市场账户当时支付的利息最高达10%,这对投资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回报。 由于账户利率变得越来越具有竞争力,同时,消费者的利率意识也越来越高,银行不得不推出更积极主动的资产负债表和贷款组合产品,以求生存及发展壮大;而此前,它们只要给新储户赠送免费的烤面包机就行了。竞争的直接表现是,银行和储贷机构(S&Ls;)游说财政部下属的货币监理署(Office of the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简称OCC)和美联储开放更多的权限,而这终将使得它们承担更大的风险。其结果就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爆发了储贷危机。不过在我们的经济时间线上先出现的是其他现象:一次双谷经济衰退以及一次看似“大崩盘”实则是经济发展出现顶峰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