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世界并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当一个周期走到终点、另一个周期将要开始时,我们能察觉到不同。2008年年初,就业率趋势表明经济周期的更迭。其实早在GDP数据显露出这一现象之前,我们就已经在就业率上看出苗头了。没人会预料到事态的严重性;但是真相是掩盖不住的,当时工作机会的增加速度已经无法支持经济增长了,后来股市价格就出现了我们都已然知道的情况。图1.7显示的是各季度GDP增长情况,我们可以看到2007年第四季度和2008年第一季度GDP增长表现出相当大的降幅。 对一些人来说,这可不仅仅是经济的收缩或减速。沃伦·巴菲特于2008年3月表示,“根据常识”美国经济已经进入经济衰退期,尽管此时还没有出现符合经济衰退的技术定义——连续两个季度经济出现负增长,即进入经济衰退期。 图1.7 按季度为单位计算的实际GDP增长 资料来源:美国经济分析局 GDP已经开始表明经济的收缩,“奥马哈先知”①已放言经济开始衰退,但这并没有引起大众的高度关注。事实上,要是2008年年中的时候你问别人最大的担心是什么,他们肯定会说是能源价格。 汽油价格远高于每加仑4美元时——此事不仅史无前例,还让人难以置信:能源成本竟然成了消费者心目中最重要的东西。作为一个消费者,我给汽车加油,造成贴纸休克②现象我也有份;而作为一名经济学家,我知道能源价格并“不是”造成当时通货膨胀的最大驱动力。 与以前相比,能源在消费者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仍然相当小。没错,能源是很重要,媒体关于中下阶层美国人在加油和购买食品之间摇摆、难以抉择的报道的确也有一定的道理。不过,除去成品油零售价格和情感因素,能源价格与工资相比还没有涨到太过离谱的地步。 我们举例来说明。1979年,汽油均价为每加仑0.943美元,平均每小时工资是6.343美元,也就是说,汽油价格与收入的比率大约为0.149。到了1981年,汽油价格上涨到平均每加仑1.41美元,而此时的平均每小时工资也涨到7.438美元,汽油价格与收入的比率为0.190。 截至2008年年初,汽油价格已经攀升至令很多驾车人开始认真考虑弃车走路了(后来证实经常去加油站的人还有更有力的激励因素,如体重、腰围和胆固醇水平等),你可能以为汽油价格与工资的比率也暴涨了。事实真是如此吗?错。就像在表1–1中显示的那样,平均工资的增加缓和了因汽油价格上涨而带来的心理不适感。 表1–1 汽油均价、平均工资以及汽油价格和工资的比率 汽油价格 (单位:美元) 小时工资 (单位:美元) 汽油价格与小时工资的比率 (单位:%) 1980年 1.27 6.85 18.5 12 0 1990年 1.28 10.20 12.5 32 1 2000年 1.64 14.01 11.7 29 1 2001年 1.56 14.54 10.7 03 2 2002年 1.56 14.97 10.4 12 9 2003年 1.70 15.37 11.0 95 0 2004年 1.94 15.69 12.3 49 2 2005年 2.49 16.12 15.4 31 3 2006年 2.74 16.75 16.3 81 4 2007年 2.99 17.42 17.1 47 2 2008年 3.84 17.85 21.1 51 3 资料来源:石油价格信息服务组织,美国劳工统计局 因而,本书讨论能源,我们需要分清楚虽然原油价格和汽油价格高企,但它们不是造成通胀的最大原因(2008年年末,国内汽油均价跌至每加仑不到2美元,能源的通胀影响貌似已经不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了)。价格上涨太高时,需求就会减少,价格自然就会回落。这是典型的供求关系在起作用。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工资是最大的、也是最烦人的通胀肇事人。工资在走下坡路时是僵硬的,不像能源价格那样容易波动。而且工资的减少会充斥整个经济衰退过程,还会导致失业率增加,失业率要增长到6.5%才能扳回工资增长曲线的下降趋势。认识到这一点,我们还要考虑供给震荡型通货膨胀(supply shock inflation)和货币通货膨胀的可能性——这些通货膨胀皆由工资压力和货币政策引起,会给经济带来巨大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