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观察经济。”我第一次从罗布·斯坦(Rob Stein)①口中听到这样的话时,感觉是十足的陈词滥调。要知道,那还是2000年,根据点击率来购买网络个股在那时从基本面分析角度来说还是颇为让人满意的。观察经济发展趋势再来作投资决策显得太落伍了。难道市场不是应当抢先在经济数据显示在报表上之前预示其发展趋势吗?其他人都视“带宽容量”为投资决策的衡量基础,此时盯着经济数据不放似乎是一个相当古怪而呆滞的方式。尽管当时我们一无所知,但那时熊市已经开始,而这,也让我与罗布·斯坦认识了。 当时,罗布知道,经济才是主旋律,其他都是嘈杂的背景音而已。没有就业,就没有薪水;没有薪水,就无法支付账单。当账单都无法支付了,信心自然就下跌了。而当信心下跌后,信贷自然削减。或者像2008年那样倒过来。关注一个公司的利润率、一只个股的走势曲线也许对该公司、该个股有效,但这总有一叶障目、以偏盖全的风险。 2008年年末一场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很多方面。然而,不仅很多投资者关注的范围有限,监管者也是如此。收入不断增长的确很不错,但总有投资者会发现,公司为完成当前季度指标一直在以相当优惠的条款购买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还有,由于基本不可能有再融资的希望,几乎没有剩余资产可以出售来募集资金了,那么,庞大的债务怎么偿还呢?目光短浅的金融监管者(还有投资者)在大范围的资产证券化面前毫无防备,只能束手就擒;因为没人了解全貌,所以这些杠杆得以大规模流行。不仅美国人借的钱比实际能偿还的多得多,而且那些借据(IOU)被买来卖去,完全不顾实际的债务偿还能力。风险逐步扩散开去,在此过程中,衡量基本面风险的机制受到了侵蚀。 没人关注整体“经济”的组合投资。投资者又怒又怕,而且他们的理由相当充分合理。他们想要知道该责怪谁,他们想要知道该送谁去监狱。每一个恐怖故事都需要一个反面角色,不过在这里,这个反面角色也许是我们自己的消费欲望,想方设法满足消费欲望的同时却很少顾及应该重点关注的:周期。没错,借来大堆的钱给家里装满大电视和不锈钢的家用电器,这的确很容易。为了装下两辆大型SUV车,我们必须要有两个半那么大的汽车车库。企业太乐于“让数字说话”了,市场规则已然过时到无法监管信贷的新途径。于是美国人借啊借啊,直到无法再借钱为止。周期运行着,尽管出现了很多警示性信号,但它还是反转了,并给数百万美国人、房主以及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2008年年末美国政府仓促的反应,尽管很有必要但却十分混乱,一如金融风暴本身。在对问题的产生原因有明确之前,给问题定性是不大可能的;但当无所作为带来更大威胁时,还有时间去定性吗?也许没有。这就更增添了投资者的焦虑,各种猜测纷至沓来。到底破坏力会有多大?什么时候才会是尽头? 同样的问题出现在1990年、1981年,当然还有1931年。根据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相关数据显示,20世纪后50年内出现了10个经济周期,其中,经济衰退平均持续的时间为10个月。经济周期两个相邻波谷之间平均相隔5年半,上扬趋势持续的时间大约也是5年半。这一数据包括工业时代的战后繁荣、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80年代初期高达两位数的通胀率以及世纪之交向信息时代的转变等。从1945年起,每一个10年我们基本上都能看到两次经济繁荣与萧条的交替循环。 再往前看150年,经济周期的平均“寿命”更短,只有4年半。然而,我们却很难忘记最近发生的经济周期。2001年的经济衰退是历史上最短、最微弱的衰退之一,那种几乎是单边的下跌紧随历史上最漫长的扩张脚步而发生。这些都不是典型的经济周期,2008年出现的也不是。 每一次经济经历萎缩后都能重新站起来、再次获得增长,其原因各异,不管有没有特殊的原因。信心重塑、就业率出现反弹、新的机会也会再次出现在大家面前。为这样的机会作好准备并及时抓住,需要耐心、恒心以及对环境的正确评估。 每一个周期总有人声称“这次是截然不同的”。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遵循的是不一样的规则——实际利润还不如利润的增长潜力重要。20世纪70年代,高涨的油价将把石油作为一种可持续能源的局面彻底终结。21世纪以来,信贷的新途径让原来的借贷标准完全废弃,因为旧标准阻碍了利润的获得。但是,每一次真正要紧的、确实起作用的还是基本面。如今,能源使用更高效了,实际利润更重要了,标准又恢复了。 回归到基本面的过程不可能毫无伤痛,但这确实是必需的,为的是撒下一颗下一个经济繁荣的种子。 汤姆·哈得森(Tom Hudson) 第一商业电视(First Business TV)主编 芝加,伊利诺伊州 200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