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添加收藏:我读过这本书

 想读     在读     读过   
评价:
标签(确定标签后请按回车):
当前位置: 查字典图书网> 近代史> 政教存续与文教转型

政教存续与文教转型

作者: 陆胤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近代学术史上的张之洞学人圈
出版年: 2015-1-1
页数: 378
定价: CNY 56.00
装帧: 平装
丛书: 学术史丛书
ISBN: 9787301241509
8.8
54人已评价
5星
59.3%
4星
37%
3星
3.7%
2星
0%
1星
0%

评价“政教存续与文教转型”

  • 最新
  • 热门
  • 0 一任 2016-04-03

    赞眼力学力笔力。学习其博观约取的史家功夫。杨国强序言亦甚佳。

  • 0 星晗 2015-11-19

    资料详实,分析精道。虽然之前曾翻过王维江的《「清流」研究》,但读到这本书还是很受教益。就说「清流」概念,就提到甲申年(1884)前后军机处汉大臣有南北之争,北党以李鸿藻为领袖,以所谓的翰林四谏即黄体芳、宝廷、张之洞、张佩纶(《清史稿》的讲法)为羽翼;南党则以翁同龢为领袖,李慈铭、盛昱为奥援。胡思敬《国闻备乘》卷二「南党北党」条和陈衍《石遗室诗话》卷十一「张广雅诗纪晚清党争」条等均曾论及。(P46)

  • 0 Ye-Tegin 2016-07-08

    此书是我近年来读过的关于张之洞最好的研究论文,没有之一。中间部分章节已经或先或后在《史林》、《清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核心刊物发表,作者构思之宏大、行文之空灵,足使此书在张之洞研究上占据一个显赫的位置。另外,作者裁剪运用史料之能力,比尚只会排比并列的我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 0 烤肉君 2017-05-12

    博士论文之典范。。想打10星

  • 0 好书数行 2015-03-25

    诗史互证,政教相维。

  • 0 蕺水 2015-06-30

    默默膺服

  • 0 keshuichong 2015-05-05

    功力之作

  • 0 太阳尚远♥ 2015-06-24

    不再是个人而是群体,不再是思想而是趋势,确立了这种整体关怀,所以和常见的思想史制度史以探索连接一个个孤立的点为进路的写法很不一样。可我不太理解这种思路,可能是对这些历史细节缺乏敏感性,有缺少作者具有的文学史功力。

  • 0 四藏居士 2017-04-12

    学术著作写的如此生动形象富有戏剧性,让人怀疑是否是著者个人的剪裁多了一些。看到第二章才想起来是书是讲学术史的转型,怎么开头读出了晚清史的感觉,从好的角度说是有深度,我看却有些离题太远,有些炫学了。简明扼要是最好的,用极简之语言说明深刻的道理方为最上,北大这套书貌似都有点这样的意味

  • 0 Sea~Moon 2015-03-04

    1898年张之洞似乎忽然接受了“同文同种”说,实际上可能是时局所迫:德国强占胶州湾,俄法据说跟德国人是一伙儿,于是有人提出联合英日以抗德俄,而英国当时要求粤汉铁路的路权,这在张氏看来是可以导致亡国的,所以日本几乎成为最后甚至唯一的选择。

  • 9 Juvenalis 2015-01-18

    醇厚杰出,一夕读毕。能看出来的好处:一扫治近代史者往往没文化的观感,脚注解释真能用上陈、周诗史互证、读破隐语的方法,而且不费力又妥帖;在张之洞文人圈中似极推许沈曾植,论文写得也一样“用心深而下笔谨严”;用理论处大抵不动声色而深有会心;材料丰富搜检之勤不待言;似能给民国学术史研究者提示大势和写法;连后记都值得一读。可惜自己对材料太生,剪裁妙处略无窥见。

  • 7 白鹇 2015-05-25

    读之前捏了一把汗,因为题材明显和大佬茅海建撞车了,不过读完后觉得担心是多余的,因为80后与和50后的关注点不同的。作者在此书虽未谈及福柯,但叙述中暗含权力与知识生产间的互动关系,这是茅所不具备的。以诗证史,也充分发挥了中文系的学科优势。

  • 5 fateface 2015-04-14

    这本书真的应该给五星,近年近代史领域最好的博士论文,没有之一。难得有专著的整体感,而且作者没被史料牵着走,把自己的叙事构建起来了,也就相应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问题意识和切入角度。张之洞(乃至整个清流群体)与新政改革的思想脉络之间的关系梳理得尤其清楚,值得一读。

  • 4 skeeter 2015-03-17

    杨国强“西方社会科学” vs “中国人文历史”的评语实在不必要。如果没有对“场合”丶“认同”丶“权势”等概念的思考,作者就不可能产生问题并讲出这些故事来。作者爬梳材料的能力丶对历史pattern的洞察力丶以及对语境的敏感度都很好,更不要说选题的重要性了。分析力弱一些,没有完全摆脱学术史的标签式阐释,思想分析似乎不是作者的强项,有些应该进一步解释的现象背后的问题,没能深入下去,不过足以称作是一部贡献卓越的研究了。这本书给晚清史补上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缺口,也会催生更多的相似的研究。

  • 3 罗热 2015-11-11

    笔锋深微是为一,眼光老辣是为二,文质深廓是为三,近半年所读最能表率一书。

  • 2 小羊 2016-05-31

    今天现场聆听了陆博士的报告,对此书的作意、作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陆背后的核心追求其实有点说不清道不明,但就过程来看,无疑呈现得非常完美

  • 2 维舟 2015-03-25

    无疑是杰作。读后实可加深对传统儒家政治、幕府政治、晚清社会转变等等的理解,此亦从天下到国家、从“教化”到“教育”的重要一环。其问题之大,非仅限于“学术史”

  • 2 苦茶 2015-08-28

    政教与文教还是比较抽象,如果能够清晰定义一下比较好,以张之洞及其知识分子圈的视角来关注晚清民国的政治文化变革。如果从政治史的角度,那么就要追问晚清藩镇与中央的关系,如果从文教问题,那么张之洞一手策划的晚清教改。这部思想史不再纠结文本与文本之间的思路关系,而更关注政治、文教的变革的历史,有点走余英时的路子。不过,个人认为主题还是显得稍微散了。本书三个主题张之洞的圈子、晚清政改、文教改革,都是很大的话题,每个都足以作为论文主题。

  • 1 劳尔冈萨雷斯 2017-04-17

    融西方社科方法和中国文史传统于一书,重过程铺叙而非思理推进。

  • 1 乌尤乌不尤 2016-05-21

    作者建构历史与叙述历史的能力真是厉害。其书以时间为经,以政教、文教二端为纬,以张之洞为纲,以张氏幕府学人为目,经纬交织、纲举目张,越出了以往幕府研究的范围,而堪为近代史研究的新军。各处细节尤能见出作者洞察幽微的识力。当然,偶有浮冗,白璧微瑕而已。大才可期,异日必将大成。

有什么“读后感”吗?您可点击右上角“我要写长评”来进行评价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