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添加收藏:我读过这本书

 想读     在读     读过   
评价:
标签(确定标签后请按回车):
当前位置: 查字典图书网> 近代史> 民族主義與近代中日關係

民族主義與近代中日關係

作者: [日] 王柯
出版社: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副标题: 「民族國家」、「邊疆」與歷史認識
出版年: 2015-12-11
页数: 424
定价: USD 25.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9629966867
8.3
36人已评价
5星
36.1%
4星
52.8%
3星
11.1%
2星
0%
1星
0%

评价“民族主義與近代中日關係”

  • 最新
  • 热门
  • 0 劬勉堂 2017-01-20

    王老师这本书,虽然是一本讲近代中日关系的著作,却时时打脸迷信新清史、迷信内亚视角的某些研究。尤其是第八章梳理了“中華思想”这个地地道道的日式语汇,如何配合日本的近代国家扩张战略而被制造、传播与利用,又是如何被日本学界暧昧地诠释,以至于无法在战后彻底理清其概念,甚至被部分研究者使用至今。书中举那波利贞的例子,颇能说明问题。第九章论述西嶋定生“册封体制论”中的“中華思想”的部分,略有牵强之处。

  • 0 喂! 2017-03-14

    让人耳目一新的著作,一个新的视角。原来希望雪珥先生可以写一步这方面的著作,幸好这本书可以填补空白

  • 0 阿留申在死 2017-01-02

    刨中國民族主義的祖墳

  • 0 萨迪克 2017-03-10

    写的最好是最后一章,作者提出的对今后中日关系走向的一种选择

  • 0 akaneiro 2017-04-11

    一个未被观察过却早已存在的角度。

  • 0 ziggy 2017-03-14

    《终章 近代中日关系与民族主义》,看中日关系其实是看中国的发展之路。

  • 0 蓝道 2017-04-29

    换个角度看这段历史

  • 0 阅湖 2016-04-02

    关键在于第一部分第二章,梳理出德-日-中这样一条“民族”先于“国民”的思想谱系。当然,第二部分第四、五章也很有意思,清末穆斯林知识分子对于“民族国家”的忧虑在现在看来相当有先见之明。第三部分略单薄。然而统观全书,作者似乎对于西方民族主义研究谱系较为隔膜,在中国“民族主义”观念的形成问题上也过于看重对日本的继受,而忽视了中国的内在因素。

  • 1 lcy 2016-07-11

    对我个人而言,“從「勤王大清」到「滿蒙獨立」”这篇最佳

  • 1 菅原舜水 2016-07-12

    很好的书,尤其是对清末留日穆斯林群体有不错分析。对“中华思想”这一日本提出的概念有深入剖析,军部指导下为战争服务的,那波利贞等人的德治论,再到西岛定生在1970s重提,期间的概念变化及源流很值得注意。

  • 4 白鹇 2016-02-01

    第一部分让人眼前一亮,认为中国人接受了日本概念,将nation译为“民族”而不是“国民”,却忘了日本是单民族国家,而中国是多民族国家。结果有汉族、有回族、蒙古族、藏族,遂埋下分裂主义种子。第二部分用日本档案研究满蒙独立运动,可读性也很强。第三部分略空洞。

  • 2 Patrick/小白 2016-03-22

    第二部分不能更合时宜了。但由于是论文集,每篇文章论述都略嫌不够深入,且日语这个缺乏逻辑的特点。。。

  • 1 lcy 2016-07-11

    对我个人而言,“從「勤王大清」到「滿蒙獨立」”这篇最佳

  • 1 菅原舜水 2016-07-12

    很好的书,尤其是对清末留日穆斯林群体有不错分析。对“中华思想”这一日本提出的概念有深入剖析,军部指导下为战争服务的,那波利贞等人的德治论,再到西岛定生在1970s重提,期间的概念变化及源流很值得注意。

  • 1 纪恩 2016-06-05

    澳洲国图

  • 0 劬勉堂 2017-01-20

    王老师这本书,虽然是一本讲近代中日关系的著作,却时时打脸迷信新清史、迷信内亚视角的某些研究。尤其是第八章梳理了“中華思想”这个地地道道的日式语汇,如何配合日本的近代国家扩张战略而被制造、传播与利用,又是如何被日本学界暧昧地诠释,以至于无法在战后彻底理清其概念,甚至被部分研究者使用至今。书中举那波利贞的例子,颇能说明问题。第九章论述西嶋定生“册封体制论”中的“中華思想”的部分,略有牵强之处。

  • 0 喂! 2017-03-14

    让人耳目一新的著作,一个新的视角。原来希望雪珥先生可以写一步这方面的著作,幸好这本书可以填补空白

  • 0 阿留申在死 2017-01-02

    刨中國民族主義的祖墳

  • 0 萨迪克 2017-03-10

    写的最好是最后一章,作者提出的对今后中日关系走向的一种选择

  • 0 akaneiro 2017-04-11

    一个未被观察过却早已存在的角度。

有什么“读后感”吗?您可点击右上角“我要写长评”来进行评价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