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前文谈到,2007年上半年美国便已发生了一些严重的金融动荡,但直到8月初,官方的观点还是,房市衰退和次级贷款造成的问题已经得到控制,而且股市依然强劲,股市强劲说明市场认同官方的这一立场。但接着美国经济就大难临头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在第八章引用了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盖特纳的话,他讲到了影子银行系统崛起带来的风险:“这一平行金融系统中的许多工具与机构,依靠还款期很短的负债提供的资金,购买了大量长期风险高、流动性较低的资产,这使它们在面临一种传统类型的挤兑时不堪一击。传统银行拥有存款保险等保护机制,足以使这些风险降低,但这些工具与机构却没有这些机制保护。”在这篇2008年6月所做的演讲中,盖特纳还描述了这种挤兑最后是如何发生的。盖特纳用很清晰的语言来解释,差点让人觉得不是一位央行官员在讲话。他说,这场挤兑的起因是与次级贷款有关的损失,这些损失破坏了人们对影子银行系统的信任,这又导致了一轮“去杠杆化”的恶性循环: 这些融资安排(许多都是管理风格保守的货币基金)的投资者一旦从这些市场中撤资或威胁撤资,在这一金融系统里,一种自我强化的资产抛售循环就很容易发生。这一循环进一步加剧了动荡,并使各种类别的资产价格下跌。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保证金要求被迫提高,一些客户的资金被全额收回,从而迫使更多的“去杠杆化”发生。随着资产被卖入状况不佳的市场,资本金的缓冲作用也被削弱了。而低质量的资产,尤其是与抵押贷款有关的资产,已经遍布整个金融系统,从而加剧了上述机制的作用。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数量相对较少的危险资产能够在远为广泛的资产和市场上破坏投资者与其他市场参与者的信心。 请注意,盖特纳强调了资产价值的不断下滑如何破坏了企业的收支状况,从而迫使人们进一步出售资产,形成一种自我强化、愈演愈烈的循环。我在第四章曾描述过1997年和1998年亚洲各国自我实现的金融危机的起因,即“去杠杆化”的过程。从根本上讲,美国的上述情况和那个过程是同样的道理,也就是说,高度杠杆化的企业与机构遭受损失,这又迫使它们采取导致进一步损失的行动,从而一路循环下去。在当年的印尼和阿根廷,随着两国国内货币币值不断暴跌,人们不断遭受损失,在美国的例子里,随着危险金融资产的价值不断暴跌,人们不断遭受损失,但二者的基本道理是一样的。 这一自我强化过程的最终结果,实际上就是一场大规模的银行挤兑,这场挤兑造成影子银行系统崩溃,而且与20世纪30年代早期的传统银行系统崩溃十分相似。拍卖利率证券本质上是一种银行业务,相当于投资者向借款机构提供了3 300亿美元的借款,这种证券已经消失。另一种无银行之名却有银行之实的金融安排,即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原先提供了1.2万亿美元贷款,现在只剩下了7 000亿美元。整个影子银行系统都遭遇了类似的命运。 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市场发生了一些极其奇怪的变化。美国短期国库券的利率几乎降到了零。这是因为投资者纷纷寻找避风港,而正像一位评论家说的,除了美国短期国库券和瓶装水之外,投资者什么都不愿意买了(美国国债是绝对安全的,这不是因为美国是地球上最负责任的国家,而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要是美国政府崩溃了,几乎一切都会崩溃,包括对瓶装水的需求)。有几次,美国短期国库券的利率甚至降为负值,原因在于,短期国库券成了人们在金融交易中唯一愿意接受的担保物,大家纷纷争抢有限的供应,于是它的利率便降为负值了。 在影子银行系统崩溃之后,一些借款人转回头向传统银行申请贷款,以渡过难关。本次危机中发生了一件乍看起来很怪异的事,就是银行贷款增加了。这让一些观察家感到迷惑不解。他们问道:“不是发生信贷紧缩了吗?怎么银行贷款还增加了?”但传统银行贷款的增加,根本不足以抵消影子银行系统崩溃造成的影响。 消费品信用贷款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但到了2008年10月,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信用卡也大难临头了:信贷限额被削减,越来越多的信用卡申请者被拒绝,美国消费者已经感到焦虑不安了,而现在他们又更难以使用信用卡来消费了。 在美国经济的各行各业中,一些企业和个人开始得不到贷款,另一些人则发现,虽然美联储在努力降低利率,他们却在支付更高的利率。于是,美国的货币政策便开始陷入日本式的陷阱。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非银行的银行危机
书名: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
作者: [美] 保罗·克鲁格曼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原作名: The Return of Depression Economics and the Crisis of 2008
译者: 刘波
出版年: 2009-3
页数: 181
定价: 30.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08614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