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作战的能力构筑竞争 能力构筑竞争从本质上说是一个长期的竞争。是企业提高了生存能力时自己才相信的一个指标。也就是说,要不断期待提高自己公司的“生存可能性”,并踏踏实实地进行企业之间比较研究的行为。 由于短期内看不出什么结果,从这个意义上看,能力构筑竞争也是一个长期作战的过程。前文已经讲过,组织能力本来就是其他企业无法简单模仿的东西。因此,如果企业间在与组织能力密切相关的深层竞争力上存在差距的话,这种差距是难以简单弥补的。 如果说这就是价格、交货期限等表层水平的竞争的话,那么在短期内达到与竞争对手相同的水平并不是不可能。通过低于成本的定价和增加库存以缩短交货期限等手段马上就可以办到。但是,深层竞争力是和组织能力这一不能轻易变动的体系相互联系的,因此即使知道落后于某竞争对手,也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追赶上的。能力构筑竞争的一个特征就是那些组织能力弱的企业无法浑水摸鱼。 事实上,我对汽车企业深层的能力进行比较调查已经持续了20年,对比生产效率、制造质量等深层竞争力的指标就可以发现,企业之间、国际之间的差距还是根深蒂固地存在着。换句话说,与其说企业之间在深层竞争力、组织能力上长期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是一种反常,不如说是一种正常状态更为贴切。 反过来说,即使在生产效率、制造质量等方面一时落后于竞争对手,这个企业也未必马上就会跨掉。在这一点上,当前的市场显得格外宽容,即使竞争会有淘汰,但还是有相当的“宽限时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力构筑竞争也是一个长期作战的过程。 相对地,在标准经济学的模型中,大都以假定企业的竞争能力为前提条件,企业之间不存在差异。当然,经济学也采纳了市场竞争压力下的各个企业不能放松能力构筑竞争这一假设。但是,如果企业的这种努力马上可以实现、相互间的差异马上可以消除,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不分胜负”。或者也可以得出这样的假设:能力不足的企业马上就会被淘汰掉。其结果就会让人认为那些好歹生存下来的企业之间没有组织能力上的差异。这就是标准经济学的教科书中默认的一个前提。 由此可见,能力构筑竞争所表现的世界与标准经济学教科书所假设的价格竞争的世界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种观点去重新认识一下能力构筑竞争的各个特征。 能力构筑竞争和价格竞争的不同 具有上述特征的“能力构筑竞争”与教科书式的价格竞争相比较,到底在哪些地方表现不同呢?我们来看看以下几点。 比较的标准并不明确 如果是纯粹的价格竞争,竞争的对象不用说就是价格,目的是向顾客提供比竞争对手哪怕只低1日元的便宜价格,这一点大家都非常清楚。但如果是能力构筑竞争的话,从长期的眼光来看,有时候并不能清楚地看出哪个指标才是重要的。在汽车产业等领域,虽然说多数情况下这种竞争的指标是一致的,但有的时候也会出现不清楚应该用哪个指标来监控竞争对手的情况。而且,即使已经制定了生产效率、制造质量等应该测定的指标,但是一旦实施起来,却发现定义变得模糊不清,与对手的比较变得困难起来,这种情况也很多见。 难以测定竞争对手准确的水平 正因为是深层水平的竞争,所以往往不容易观察到对手的实力。如果是价格竞争,至少竞争对手的价格会在事后公布出来,而对手企业的组织能力和深层竞争力,如果不努力去搜集这方面的信息是无法知道的。而搜集对手企业、尤其是优秀的最佳企业的能力和成果的情报活动,一般被称作“基准指标比较”。但是,跟价格竞争相比,尽管付出了这样的努力,能获取到的关于竞争对手的生产效率、运转周期、产品合格率等层面上的信息和知识也是相当有限的。 应对竞争对手需要时间 在价格竞争中,如果不考虑成本因素的话,只要把本企业的价格与对手的价格挂起钩来,马上就可以实现对抗。但是在能力构筑竞争中,就算知道竞争对手的优点在哪里,要马上赶超也很难,因为组织能力这种东西不是马上就可以积累和模仿的。 即使竞争对手不多、谈判也难以达成 与价格调整不同,由于企业无法在瞬间实现能力上的匹敌,所以少数企业之间通过谈判来避免类似价格战的做法很难成立。这也正是为什么能力构筑竞争和价格竞争不一样,即使在少数的竞争企业之间也会形成激烈竞争的原因。即便只有两家企业,也能形成有效的能力构筑的竞争,有时甚至因为这种竞争过于激烈,而出现能力过度积累的状况。 能力构筑的过程是创发性的 通常情况下,价格的设定是经过事先周密考虑的,与此相反,组织能力的构筑过程是完全无法控制的。就像“出乎意料”、“因祸得福”、“弄假成真”等词所形容的那样,许多情况?组织能力都是以出乎预先计划的形式获得积累和进步的。我们将某个体系不完全依照预先的计划而显现复杂变化的现象称之为“创发”,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能力构筑竞争就是一个创发性的过程。像这样在无法预料结果的混沌过程中,要想构筑起领先对手的竞争能力,就必须要有顽强的组织学习能力。我将这种能够组织创发过程的能力称为进化能力,并将在第6章加以详细说明。 合作有时也可以促进竞争 能力构筑竞争压力下的企业为了要在短时间内学习竞争对手的组织能力,有时也会与对手合作,但这与表层竞争并不矛盾。在组织能力的获得上进行相互合作,然后以此为基础,在表层上进行最终产品的价格和内容的竞争,这两者是不矛盾的。 当然在实际中,表层水平的价格竞争和深层水平的能力构筑竞争经常是同时并行的。在汽车制造业那样国际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中,以在能力构筑竞争中相互切磋研究所获得的组织能力、成本结构、质量水平等能力为前提,来开展价格竞争的情况是相当普遍的。但大家也都知道,有的行业因为保护与限制的原因,使得能力构筑竞争无法运作,最后只有在表层上进行无休止的价格战,还有许多行业连价格竞争本身都无法正常进行。当然,全世界的消费者都希望企业之间能在表层和深层水平上相互影响并展开竞争。因为从长远来说,竞争中的企业群整体的组织能力能够得以提升,顾客的满意度也会提高。 正如前面所指出的那样,在20世纪最后25年里,全球汽车企业的最大特征是在顾客看不到的深层水平上一直进行着能力构筑的竞争。实际上,企业间的盈利差别和表层竞争力的优劣,会因为汇率或各企业的战略失误等因素而产生大幅度的变化,但是其背后的生产效率和制造质量等深层水平上的竞争力,不管怎么说都一直在朝着世界水平一步一步地提升。这是因为以丰田汽车公司为代表的日本企业所引导的在生产、开发、采购等领域的全球性的能力构筑竞争一直在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