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上述的观点,本书将试着解答以下几个问题: (1)日本汽车企业竞争力的本质在哪里? (2)为什么在汽车产业而不是其他产业领域,日本的制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能否得以长期维持? (3)为什么日本的汽车产业在20世纪的最后25年,能够达到具有引领全球的竞争力?为什么国外的竞争对手直到拉开相当的差距后才有所察觉? (4)企业间的协作(战略性合作等)和纠纷(贸易摩擦等)对这种企业间竞争的形态产生了哪些影响? (5)为什么国外的企业一直都追不上日本企业在生产、开发上的能力?美国企业制订了怎样的“赶超日本计划”? (6)日本企业在开发和生产上的死角在哪里?又是怎样去克服的? (7)为什么日本的汽车企业明明具有开发和生产上的优势,但在最终收益上却表现不佳?日本企业应该怎么办? 本书将在以下各个章节解答这些问题。正如前面所说,关键的概念是“组织能力”和“能力构筑竞争”。下面对上述几个问题先作个简要的回答。 (1)日本的汽车企业,尤其是拥有稳定、强劲的竞争优势的丰田汽车公司,该公司的生产、开发系统作为一个一体化的综合型生产系统,具有发挥竞争力的能力。其优势可以用组织能力的概念来加以说明。进一步来讲,可以通过由产品制造能力、自我改善能力和进化能力三个层次构成的组织能力体系进行具体的说明。 (2)20世纪后半叶的日本企业在综合性的设计、制造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种综合性的组织能力,在零部件之间需要密切配合的具有整体型架构的产品领域,例如在汽车领域往往能得以充分发挥。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的日本企业所积累下来的“综合性的组织能力”,与磨合型的整体型架构的产品非常般配。 (3)日本汽车企业的产品制造能力和自我改善能力在20世纪后半叶里是个创发性的过程,也就是说,它是经过一条当事人事先未必能意识到的路径,逐渐累积而成的。因此,其他企业要想事先察觉到这一点极其困难,即使看到了竞争力的差距,想要总体把握住这种组织能力也是很不容易的。但至少从事后来看,这也只能归结为能力构筑竞争的过程。 (4)与竞争对手企业之间进行战略合作的作用是通过企业间的组织学习(知识移转),来缩小企业间竞争力的差异及这种差异背后组织能力的差距。贸易摩擦也具有向那些希望弥补企业间竞争力差距和组织能力差距的企业提供缓冲期的功能。但是贸易摩擦本身并不能成为推动能力构筑竞争的原动力。 (5)欧美的汽车企业通过长期解读日本企业创发性形成的生产、开发系统,进行全面性系统提炼,并包装起来用自上而下(Top-Down)的方式推广这种系统,努力尝试“反追赶”日本企业。到20世纪末,这种追赶已实现了部分目标。 (6)擅长能力构筑竞争的企业,也容易掉入一个陷阱。那就是能力的过度积累。以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汽车产业为例,其表现形式就是“过度设计”。日本企业对这一问题的应对措施是90年代中期开始的设计简单化运动。 (7)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的汽车企业平均来说在生产、开发上的表现还保持着优势。但许多情况下,日本企业在将这种优势体现到企业最终盈利上的战略构想能力却略显不足。如何加强这方面的能力,是迈向21世纪的日本所有制造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 围绕在全球汽车产业领域展开的能力构筑竞争的这些设问和笔者的解答,将在以下的章节按顺序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