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一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针对日本制造业和制造体系的主流论调就可以发现,经济指标、财务业绩和股价等结果表现良好时就好评如潮,表现不佳时则充满各种非议,这种事后诸葛亮式的过度反应一直在不断地重复。我认为它并没有完全反映出制造业在现场层面上展现出来的实际竞争态势。 在我看来,日本汽车企业因为不能适应泡沫经济之后的剧烈环境变化而在生产和开发现场迷失了发展方向,忽左忽右的情况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大约在1993~1994年左右。到了90年代后期,以丰田为例,仅仅因为合理化设计每年就能持续降低成本达1 000亿日元以上,而且组装生产水平也有了改进,超过业界平均水平20%以上。从确定车型到完成开发的周期也缩短到业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虽然也有企业由于战略失误导致业绩持续低迷的现象,但我认为90年代以后日本汽车产业的现场改革基本上都是值得肯定的。 日本企业制造现场的竞争力实际上在不断提高,而海内外的新闻媒体却一直漠视它的存在。多数欧美新闻媒体只是通过外部来了解日本经济,却忽视了日本企业20世纪90年代“制造方面的实际改进状态”,它们倾向于作表面文章,评论原则往往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可以理解的。本来,日本的主流舆论理应了解实际情况,然而做出的评价却被业绩结果的变动所蒙蔽,而且这种情况一直反复出现,这到底又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未能完全建立起一个对制造现场的组织能力和竞争力加以解释的“基本理论”,是导致上述评价忽左忽右的最根本原因。我出版此书的最大目的也在于此。 探求竞争优势的源泉 那么,具体来说,形成战后日本制造体系的动态机制到底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分析一下本书所提出的“能力构筑竞争”这一核心概念。战后,日本在汽车等产业中积极开展能力构筑竞争,直接为这些领域所属的企业带来了“制造方面的竞争优势”,这就是本书主张的观点。 当然,一般来说,一个国家、一个产业在某一个时段的竞争力水平,会受到经济、社会、技术等各种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但是,即使拥有相同的环境因素,在展开激烈的能力构筑竞争的国家和产业中,为了提高公司在制造方面的组织水平和竞争能力,压力也会更大一些,因此企业也会更加努力地工作。无论作为理论还是一般常识,“竞争产生竞争力”这一说法都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问题是此时的“竞争”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竞争。至少,按照经济学教科书中所说的“价格竞争”,是无法解释20世纪后半期日本的产业竞争状态的。 汽车产业中最盛行这种能力构筑竞争,而且长期以来都在开展,因此我在本书中将以汽车产业为对象来对其进行分析。战后日本企业在汽车领域建立起来的产品制造系统,比如说丰田生产方式、TQC(全面品质管理)、以丰田汽车与本田技研等为代表的综合性产品开发过程、零件厂商机制等,都应该统称为日本式的综合性产品制造系统。这些确确实实是20世纪后半期日本能够奉献给全世界的为数不多的知识财富之一。现在已经有许多书刊和论文论述过这种“丰田式”或者说是“日本式”的制造系统发挥竞争力的功能性机制,还有许多人探索这种系统形成的历史过程,研究它是如何产生的。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很少有人明确地以这种系统的形成背后的竞争机制为题进行研究。本书所阐述的就是隐藏在“具有竞争力的制造系统”背后的竞争机制及其基本理论。 从事制造业的读者如果能够通过本书大致掌握“产品制造的竞争优势”诞生的基本过程,那么笔者就感到相当欣慰了。为什么这样说呢?企业要想在21世纪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其竞争战略首先就是要把握住公司的“优势”及形成优势的源泉,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如上所述,战后的日本企业,特别是制造业的优势大都存在于“制造现场”,但是由于企业战略上的缺陷和环境的制约,导致这些优势没能反映到最终财务业绩上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孙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战略理论,至今还被人们不断地实践着。要想完全准确地把握自身的优势,并使这种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21世纪的日本制造业企业就应该从上述战略理论的基础开始做起。战后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就是分析这种“优势源泉”的绝佳材料。当然,也有人指出,由于汽车产业具有特殊的产业特点,所以对其他产业没有什么参考作用。但是,我们在学习汽车产业的历史时,应该学习的不是表面的产品和工艺特点,而是那些深层次的能力构筑竞争的历史。 另外,学习汽车产业的历史,不仅对汽车产业,而且对其他许多产业和领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像丰田式系统这样的日本已所剩无几的竞争优势源泉。比如一些家电和电子企业,由于目前面临着与中国企业的激烈竞争,已经相继开始引进某种丰田式系统,部分企业由此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水平,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就连纺织产业中也出现了通过引进丰田方式而取得巨大成功的案例。不仅是制造业,一些医院、地方政府、防卫厅采购部门及邮政公社等部门也在2001年之后相继出台了引进部分丰田式制造系统的计划。但是,这些部门始终只是机械地引进丰田式系统的部分内容,结果所汲取的经验非常有限。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具有竞争力的系统背后所存在的竞争机制,只是模仿一些表面内容,则只能做到“形似而神不似”,由此建立起来的日本式制造系统也将是靠不住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除了汽车产业的相关人员外,其他产业,或者是政府机构的从业人员也能够成为本书的读者,那将会使笔者备感欣慰。在这里我再次重申,如果要想从其他产业引进具有竞争力的制造系统,首先就必须准确地理解这些产业背后的动态竞争机制。这也是本书的目标之一。 以上就是我撰写本书的动机和背景。在第一章中,我将再次对本书的目的加以叙述,并将概述题目的设定以及阐释题目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