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开始之前,笔者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写作这本书的初衷、经过、背景以及这本书与笔者所从事工作的关系。 笔者是一位管理学者,研究方向是“技术与生产管理论”(TOM)。技术与生产管理论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企业如何在产品生产与开发方面保持和提高生产水平、质量、速度和灵活性等。简单地讲,就是关于开发和生产的具体操作的管理学,或者说是关于“制造”的管理学(补充一下,本书中所说的制造不仅仅指生产,还包括产品开发和零部件采购等产品最终完成之前的所有价值创造活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在美国,不仅是笔者就读的哈佛大学,几乎所有的商学院,或说所有院校的管理学类专业都将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列为专业课程。而在战后的日本,生产管理理论主要是工程专业的课程,管理学和经济学等文科院系很少有类似课程。笔者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经济学系讲授这一课程。也就是说,一直在斗胆给那些“未来的管理者”传授“制造管理”方面的知识,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使命之一。 在研究方面,笔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海外研究机构合作,主要对汽车产业的产品开发、生产现场和采购部门的实力进行国际间比较。最初,研究的重点是某个时间段的项目整体以及工厂的生产水平、质量和周期方面的国际比较(这一研究目前仍在继续)。但进入90年代后,研究方向在不知不觉中触及到了以下问题:这种现场的实力是怎样日积月累地形成的?汽车产业和其他产业相比,赢得竞争的方式是否相同?也就是说,研究课题中又增加了制造竞争力的动态分析以及产业间的比较等内容。这就是笔者在过去20年间所从事的主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