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以诈立”是《孙子》原书的说法(《军争》),后人叫“兵不厌诈”。我在北大讲《孙子》,就是用这四个字作我的书名。 什么叫“兵以诈立”?我们要弄清两个概念,什么叫“兵”,什么叫“诈”。这两个字的含义并不简单,对研究《孙子》很重要。 (一)什么是“兵”? 《孙子》全书,第一句话是“兵者,国之大事”,第一个字就是“兵”。 这个字,现在的出版物,白话翻译本也好,英文翻译本也好,除我,几乎毫无例外,全都翻成“战争”,我必须指出,这样理解并不准确。正确翻●1 现代汉语,“兵制”改叫“军制”,“兵法”改叫“军事学”,“兵书”改叫“军事著作”,很多“兵”字都换成了“军”字。许保林先生提到过这一现象,他以为,这是因为现代汉语的“兵”字含义缩小,无法概括所有军事问题,见他的《中国兵书通览》(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4—5页。其实,中国的现代科学术语多借自日文。这是由翻译引起,而不是其他原因。法,“兵”是“军事”,不是“战争”。军事的概念比战争大,打仗有军事,不打仗也有军事。 我们要知道,现代汉语的“军事”一词,是从日语借用的外来语,相当英语的military affairs。●1 卫灵公问陈,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军事”就是“军旅之事”,和军队有关的事,中国古书原本就有这个词,也叫“兵事”。●2 “兵者,国之大事”,正确的翻译是“军事,是国家的大事”。 “军”和“兵”是军人,是军队,既包括人,也包括他们的武器。“兵法”研究的“兵”是武装●2 这两个词频见于《左传》、《周礼》和《史记》、《汉书》,含义很清楚,绝大多数情况都是指军旅之事,只有“兵事起”(如《史记·田叔列传》)或“兵连祸结”(如《汉书·匈奴传》)这样的话,可以把“兵”字解释为战争。起来的人,而不是战争。古代训诂,没有以战训兵的例子。 什么是“兵”?古书用法有三个含义: (1)“兵”是武器,相当英文的arms。“兵”字的本义是兵器,但我们要注意,《孙子》中的“兵”字,没有一处是指兵器。●3 (2)“兵”是军队,相当英文的army。《孙子》中的“兵”,主要指人,不是军队,就是与军队有关的事。即使不打仗,照●3 上世纪70年代,我到齐思和教授家请教。他问我,顾炎武说,先秦古书的“兵”字都是当武器讲,秦汉以来才当士兵和军队讲(《日知录》卷七),对不对?现在我的回答是不对。样有军事,古人叫“武备”,“武备”也属于军事。 (3)更确切地说,“兵”是用武器武装起来的人,即所谓武装力量(armed forces)。 这种词义辨析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类战争史,武器的发展太快,令人眼花缭乱,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以为军事史就是武器史。马克思曾经说,商品世界是个头足倒置的世界。●4 ●4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的第四节《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87—101页。武器的世界也是个类似的世界。 现代兵家几乎等于兵器家。 这里,我们要辨明的是,军事的主体是人,而不是武器。
唯一的规则——再说“兵以诈立”:什么是“兵”?
书名: 唯一的规则
作者: 李零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孙子》的斗争哲学
出版年: 2010-1
页数: 296
定价: 29.80元
装帧: 平
丛书: 李零《我们的经典》系列
ISBN: 9787108033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