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年是中国近代上极其关键性的一年,也是中外关系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清朝和太平天国间的内战达到高潮,先后发生了天京-镇江战役和天京事变两件决定性的大事件。前者以太平天国的完胜告终,而后...
本书是著名学者吴宓先生数十年学术生涯、个人际遇和在学界的活动与交往情况的记录,也是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教育史的珍贵记录。
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分子,ISBN:9789867862778,作者:李仁淵
论文摘要:本文試圖以鄂豫皖蘇區的例子來說明,共產黨最初必須藉由與地方菁英的合作來深入地方與動員農民,當地方菁英後來成為了共產黨建立群眾政權的阻礙時,張國燾藉由肅反解決了那些桀驁不馴、尾大不掉的地方菁英...
郭嵩焘于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与他同科后来得大名的有张之万、李鸿章、沈保桢等。他崛起于咸同之际,虽然官至南书房行走(相当于皇帝的顾问或秘书)、广东巡抚,但在声名上远不及湖南同乡曾国藩、左宗棠之大,后来治...
在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岁月里,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而成的西南联合大学大师云集、人才辈出,创造出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模式,维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这是中国现代教育史和文化史的骄傲。本书是西...
《經濟學人》譽為「薩依德的繼承者」《外交政策》評為「全球百大思想家」2012年獲選《經濟學人》年度最佳圖書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大力推薦何謂亞洲的價值?亞洲各國如何從西方帝國的廢墟中重生?亞洲各地富有...
容闳、梁启超、蔡元培、胡适、丁文江、傅斯年、燕树棠、陈翰笙、闻一多、张申府、瞿秋白、冯英子,这十二位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犹如历史星河中的寂寥星辰;他们的人生经历串联起自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
伊懋可编著的《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被誉为西方学者撰写中国环境史的奠基之作。分为模式、特例、观念三大部分,包括地理标识和时间标记、人类与大象间的三千年搏斗、森林滥伐概览、森林滥伐的地区与树种、战...
《章太炎年谱长编》共70余万字,出版于1979年,至今已有三十余年,至今已坊间难求。《长编》按不同历史时期,结合章太炎的思想活动,分五卷:1868年—1894年为第一卷,1895年—1905年为第二卷...
本书所辑梁漱溟、熊十力、唐君毅、徐复观、牟宗三五位国学大师的文章,自述其青少年时代怀乡忆亲、读书做人的经验,行文浅易清晰,内容亲切感人。五位大师出身贫寒,目睹近代中国的激荡与变迁,自觉奋发向上,探索学...
《民族主义政治口号史研究(1921-1928)》从民族主义视角切入,以流行于20世纪20年代的几个主要口号为例,探讨当时的政治文化。内容包括:1920年代关于“反帝”口号的论争;1920年代“打倒军阀...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国家资本与财阀资本相结合,插手交通、金融、工矿、海港、轻化、商贸、农副产品加工等业,逐步掌控了东北经济的命脉。与此同时,日本各色人流涌进东北,积淀了大陆扩张和侵吞东北的社会基础。经过...
《音调未定的传统》分为“述史”“记诤”“通论”“分论”“另说”五部分,全书是朱先生对“现状信而犹疑,将信犹疑的心态体现”。其中“述史”“记诤”,是对自居得天命的君主,对自许知天命的智者,通过比照他们的...
抗战胜利后,人们对国民党寄予希望,期盼重整家园,繁荣社会,振兴中华,建设现代国家。然而,国民党对沦陷区的经济接收,实际上是对沦陷区人民财富的一次大规模掠夺,这不仅表现了国民党的严重政治腐败,也使广大人...
清季新政期间,财政制度前后变化至巨。刘增合编著的《财与政--清季财政改制研究》重点探讨清季财政改制中“变”与“不变”的复杂面相,揭示“财”与“政”在制度变动过程中彼此牵制的动态情景,藉此管窥政治、财政...
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1899―1905是中国世纪之交的过渡时期,社会结构与社会思潮都在急剧变化中。桑兵从新知识界社团活动这一层面切入,对各派趋新势力的人事脉络、相互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结社活动的地域色...
张华腾(1955-)河南滑县人,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教授,河南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