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图书网 > WINJENT的图书主页

WINJENT的评论

  • 斯宾诺莎哲学研究
    哲学与人生、知识与德性、求真与至善的统一。斯宾诺莎哲学的哲学体系是一个以知神、认识自然为开始,继而经过知人、认识人的理性和情感,从而达到人的最高幸福和自由的观念演绎系统,作为这个系统的最高存在范畴是神、自然或实体,而作为这个系统的最后追溯则是人的最高境界即人的幸福和自由,整个系统是一个以知神、认识自然为开始,以爱神、爱自然达到人的最高圆满为结束的从本体论到伦理学的自成起结的自足系统。三种知识:想象或意见(片段的混淆的不正确的知识,知觉想象和记忆想象)、理性(推理的知识)、直观知识,后两种是真知识(理智分为理性和直观),但只有第三种知识才是最完善的知识,可以产生“心灵的最高满足”,人的自由仅在于把必然性提升到自我意识,知识是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唯一途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 导读利奥塔
    现代性由宏大叙事定义(指向一个可以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的未来,思辨性+解放的),资本的效率和利益至上瓦解了宏大叙事,但仍要强调不同语言游戏的差异性/悖论逻辑以进一步解构资本的单一系统。现实艺术强调共通感,现代(撕裂内容)后现代(撕裂叙事形式)艺术用崇高呈现某些既有语言游戏中仍旧不可呈现之物从而向新可能性开放。正义即承认他者运用其语言游戏表达观点的权利,歧争是不同话语类型的短语连接时一方被置于不能言说的冲突时刻。奥斯维辛等事件成为撕裂现代性宏大叙事的记号,它们指向历史不可还原的多元性,作为康德意义上的观念,历史是一个整体(≠鲍:被现代通信技术完全消解)但却没有呈现为一个宏大叙事(≠詹姆逊回归马克思主义的宏大叙事)。艺术暴露被霸权话语类型遮盖的歧争,艺术的非人vs资本的非人。事件召唤对现代性的重写。
  • 同一与差异
    感谢海陪我过了2016的最后一天,2017继续加油啊!!!同一性是指人与存在的相互归属,现代技术的构架/集置本质中人与存在以促逼的方式相互共属,它虽然也是去蔽与遮蔽的统一,但其中遮蔽作用如此之甚以至于它可能会尽掩真理的一切显耀,因此我们应该转投入Ereignis中人与存在的原初的根本的相互归属关系。差异指存在与存在者的差异,这是思的首要差别,形而上学由于存在的遗忘而无视这一差别,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存在-神-逻辑学,即把存在理解为最高的、终极的存在者或普遍的、第一性的存在者。危险作为技术的本质——集置现身,但危险所在处救赎已然生长,思想就是对存在原初的响应,人在思想之际看护着存在之本质,人只有作为存在的牧人而非主人(或者说“无的场地守护者”)才能期待存在之天命的到达,真正的救赎乃是保存和守护。
  • 导读萨特
    存在的两种模式:自在/存在的充盈和完满;自为=遭遇存在的虚无=自由=否定,作为与自在相遇的意向性的肉身化自由意识/身体,它通过赋予所遭遇的外部世界以意义而创造这个世界/让世界显现,自我/我思主体只是意识的产物/世界中的一个客体。早期萨特坚持自为的绝对自由不受具体情境的影响,后期他开始承认情境的重要性:自由指的是我们可以对已经被造就成现在这样子的自己做些什么。但自由要求的绝对责任总是会给人带来痛苦以至于人会自欺即不承认自己是自由的,但所有人都应该追求本真地存在:承认自由和承担责任。从他人是地狱(我被他者客体化/异化,冲突)到向他者靠拢(意识的自我超越和给予自在的意义需要他者的客体化和证实)→应当尊重和发展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文学(作者通过披露世界呼吁读者的自由)和政治活动是途径。
  • 列维纳斯
    1边看边想着去吃分米鸡;2独树一帜:反对3H的总体化倾向,同时也不承认哲学终结的观点(继续谈论真理),对谱系学和历史不感兴趣,不接受反人本主义和对主体性的攻击(主体在与他者的遭遇中被构造);3我有可能会遭遇某种根本不同于我自己的秘密的东西,西方哲学总是致力于占用他者并让其服从于同者(比如胡的先验自我和海的存在)的自律和主权。与他者遭遇是列维纳斯的伦理学与阐释学的基石,但这个基石没有揭露单一的意义或道德规则,结果并非预先决定而是产生于遭遇本身之中。文本的真理不在于任何单一的意义/作者的意图,而在于它对新的启示(来源于他者)和永无止境的解释的开放。列维纳斯认为伦理学是对主体的挑战而非问题的解决,他的伦理学提出了一种没有规则、律令、公理或明确目标的伦理学,它只有一种炽热的道德信念:他者应该被听到。
  • 逻辑研究(第二卷 第一部分)
    1符号具有含义时才是表述,符号和含义的关系也可以说是标识与被标识者的关系;含义意向(行为)赋予符号含义,含义意向可能会在直观中得到含义充实;给予含义=赋予质料=意指2观念对象即一般对象,它们在观念直观中被给予我们,唯名论把观念对象心理学化了,传统实在论把观念对象形而上学化了3观念部分作为不独立的部分本质地奠基于观念整体中4纯粹含义学和纯粹语法学(奠基于纯粹含义学)抵御无意义,纯粹逻辑学抵御悖谬5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意识行为的意向本质是质料与质性的统一;意识奠基顺序:感知→感知和想象构成的直观行为→直观行为和非直观行为(符号意识)构成的客体化行为→由客体化行为奠基的非客体化行为;最终奠基性的意识行为是直观(感知)行为,因为它提供了含义充实的可能;对充实的考察体现了现象学原则之原则:直观。
  • 现象学及其效应
    1胡塞尔提出交互主体性的两个目的:交互主体性理论的提出可以使先验现象学摆脱唯我论或自我论的假象;其次,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概念是指一种在各个主体之间存在着的共同性(共通性),这种交互主体的共同性使得一个客观的世界先验成为可能。2精神世界奠基序列的三个层次:先验现象学层次→生活世界层次→客观世界层次。因为先验层次中主体之间存在共通性,人类生活世界和客观世界(中的社会性)才成为可能。3对胡塞尔来说,生活世界对客观-科学世界具有奠基性作用,同时,它也是通向先验现象学的通道,是先验现象学的反思对象。4从现象学还原后的纯粹体验中构造出“他人”的过程:自我对自身躯体的统摄→我对自身身体的统摄→自我对他人躯体(肉体存在)的统摄,第一联想,低层次的联想→自我对他人身体(存在)的统摄,第二联想,高层次的联想。
  • 尼采与身体
    柏拉图把人看作是智慧的存在,基督教把人看作信仰的存在,启蒙哲学把人看作理性的存在→形而上学把思想和理性看作价值设定的基础与标准,直到尼采把身体/人的动物性一面拉了回来,身体即权力意志/生命。尼采的主体批判影响了50s后法国的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但结构主义主要通过索绪尔的语言结构批判主体,后结构主义才主要从尼采的身体出发攻击主体。巴特从借助语言的力量宣布作者之死到对身体享乐的高扬,巴塔耶将色情看作是身体的重要环节和内容(但没有完全把人定义为动物性),德勒兹无器官身体/欲望机器和权力意志同样具有的永不停息的主动性生产最终能冲破历史的压制,福柯被历史/权力规训的被动性身体最终要靠自我技术才能重获自由,今天,权力对身体的改造已让其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vs福柯生命权力之下的身体的生产主义历史)。
  • 德里达
    两难而不是both/and和either/or, 德里达一方面解构西方形而上传统,一方面又不可能完全跳出这一传统。欧陆的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英美的言语行为理论和实用主义都被等同于西方形而上学而遭到德里达的指责和质疑。西方形而上学的理想是想找到一种透明的语言以便读者能透过语言理解那无庸置疑的概念、观念或事物(摆脱了自由嬉戏和符号秩序的真理与源头),而德里达不愿让他的语言停留于这种表面的透明性。能指的自由嬉戏总是偏离中心或者说意识假定的目标,德里达写作的目标并不是要写作这个意义上的哲学,而是要阅读和介入哲学以复活这种自由嬉戏。解构颠覆了心理经验(自我在场)对言语和言语对书写的优先性或优越性,没有符号(书写或言语)就不可能有“自我在场”的呈现,符号的发明打开了我们确认为思想的“心理经验”的可能性。
  • 表达与存在
    身体作为能表达的主体,就是梅洛庞蒂解决前人格主体与人格主体关系(同时解决自然世界与人文世界关系)的关键所在。表达在身体本身的动作中形成和实现,作为有表达能力的主体,身体本身不再仅仅是这个世界中默默无闻的普通成员,他的表达动作为其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增添了内容和意义,也为其在世界中的存在留下了印迹。这个世界由于多了这些印迹和意义,就不再是单纯的无人的自然世界,相应地,身体本身也在这一记打破沉默的表达动作中蜕变为人格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