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心理问题的起病原因和致使它持续不恢复的原因通常是不同的。我们总是很好奇心理问题最初是怎么产生的,但是在CBT的治疗背景下,关注于一种心理问题的维持因素才是更重要的。因为知道心理问题怎么产生这件事对治疗没有什么帮助。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的胳膊骨折了,可能有多种原因,也许是因为他从楼梯上摔下来了,或是滑雪的时候不小心摔断了,也可能是由于一场车祸。这时我们要去看医生,医生可能会很好奇地想知道“你到底干了什么能把胳膊弄成这样”,但是知道这一点对于他该如何把你的胳膊治好是一点儿用都没有的。 当然心理问题要比骨折复杂得多,在前面提到的乔的案例里,他的抑郁症并非单纯是由一个原因造成。他有着某种抑郁倾向,当他经历下岗,他无法承受这件事给他带来的压力。然而,还有很多同样经历了下岗的人,但只有一小部分在经历这件事时会发展出抑郁症状;其他人则不会出现抑郁症状,但有可能会出现物质使用问题、焦虑障碍或者性方面的问题。换句话说,不同的人对同样一种应激源会有不同的反应。大多数人对应激源作出应对,他们不会在行为或情绪方面有持续的(不良)反应,而只有一少部分人会在经历应激源后产生心理问题,当心理问题确实出现时,造成这一问题的应激源却又很少与这一特定心理问题一一对应出现。这一说法的一个例外情况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这是一种经历了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事件后——例如遭到强奸、经历战争或意外带来的精神创伤——而引起的一系列精神疾病症候群。然而尽管这是一种极其极端的案例,也只有一少部分人会经历PTSD。大部分情况下,应激源对心理障碍如果有作用的话,那么这种作用或影响都不会空泛的。 一个应激源是否会导致一种特定的心理问题的出现取决于个体对这一心理问题的易感性,而这种易感性是由个体针对这一特定心理问题的遗传因素决定的。在心理病理学中,这一表述被称作应激模型(diathesis-stress model),应激模型在解释心理问题最初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上很好用。然而,从超过2万个基因编码中确定到底是哪个基因会让一些人天生有心理问题,这是一项足以使几代科学家为之奋斗的课题。即使我们早就知道这些基因都是什么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联系的,去预测谁会或谁不会有心理问题也是非常困难的;除了要了解这个人的基因是如何构成的,我们还需要知道他/她是否或何时会暴露在确定的应激源下,以及他/她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这一应激源。为了使问题进一步深化,表观遗传学认为环境经历能够造成一些基因的表达和失活,这些变化不仅会致使个体的特质(traits)改变(且这种改变是会持续一段时间的),而且还可能会遗传到下一代。这一观点从心理病理学的代际间的角度强调了在CBT进程中学习和经历的重要性。 在大部分心理问题案例中,起病因素和维持因素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一个问题最初到底为什么会出现和为什么会持续存在这两者间通常是没什么关系的。例如,乔的案例中,抑郁症状的维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的自我贬低的想法、活动减退以及睡眠过多造成的。精神病学家会将自我贬低的想法、活动减退以及睡眠过多看成是他的抑郁症症状;然而CBT治疗师会认为这些因素是造成其抑郁症的部分因素,而乔是有能力去改变它们的。
认知行为治疗——起病因素和维持因素
书名: 认知行为治疗
作者: [美] 斯蒂芬·G·霍夫曼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原作名: 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CBT: Psychological Solutions to Mental Health Problems
副标题: 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之道
译者: 王觅 | 余苗 | 赵晴雪
出版年: 2014-1-10
页数: 200
定价: 38.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121213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