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贝克和艾利斯开创性的工作受到了肯定,但其提出并最终发展成为心理治疗新方法的基本理论并不是什么新观点了。甚至可以说CBT的这些基本理论仅仅是将一些常识性的东西付诸于临床实践而已。最早对CBT观点的表述也许可以追溯到公元55—134年希腊时期斯多噶学派哲学家埃皮克提图(Epictetus),他有一句箴言是这样说的:“人们并非为事物本身烦恼,而是为他们自己对事物所持的想法而烦恼”。西方哲学家马可•奥里利乌斯(Marcus Aurelius,公元121—180年)在其著作《沉思录》中写道“如果你因外在的任何事物而痛苦,搅乱你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你自己对它的判断”。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的哈姆雷特中有这样一句话,“事无善恶,思想使然”。历史上还有很多哲学家、艺术家和诗人也表达过同样的想法。 CBT的核心理论很简单,即我们的行为和情绪反应皆受到认知因素的影响,这些认知因素决定着我们对事物的看法。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会焦虑、愤怒、悲伤,是因为我们相信自己有焦虑、愤怒和悲伤的理由。换句话说,要为我们的情绪负责的是我们对事件的认知、预期和阐释(如认知评价),而不是我们每分每秒所处的情境。这一观点可以用以下由贝克(1976)提出的例子进行说明: 家庭主妇(Beck,1976,pp234-235) 一位家庭主妇听见一扇门被砰地一声关上了。对此,她也许会出现如下假设想法:“可能是Sally放学回来了”、“可能是小偷”、“可能是风吹的,把门给撞上了”。她需要考虑所有相关的周边环境来做出判断。然而,这种假设检验式的逻辑思维过程可能会被这位家庭主妇的心理定式破坏。如果她现在满脑子都是恐惧,她就会马上得出结论“一定是有小偷进来了”,这是一种武断的推论。虽然这样的推论并不见得不正确,但它不是基于客观刺激作出的推论,而主要是基于内部认知过程做出的。如果她后来逃跑藏起来,那么她就失去或推迟了证实或证伪这一假设的机会。 这样看来,相同的初始事件(听见门被砰地关上)可以引起截然不同的情绪体验,这取决于她如何解释所处的情境背景信息。不管怎样,门被砰地关上这件事本身并未引起任何情绪。但是,当这位主妇确信门被砰地关上这件事暗示着家里进小偷了,她就会觉得害怕。假如她之前受到了某种程度的启示,比如说看了报纸上关于窃贼的报道,或者假如她的核心信念(图式)是她认为“这个世界是危险的,自己家进小偷这件事迟早会发生”,她便会更容易得出这个结论。当然,假如她觉得这件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那么她的行为也就会不一样了。这就是埃皮克提图(Epictetus)所说的“人们并非为事物本身烦恼,而是为他们自己对事物所持的想法而烦恼”这句话的意思。使用更为现代的术语来讲就是,对某一情境或事件的认知评价决定了我们如何对这一情境或事件作出反应,包括我们的行为、生理反应以及主观体验都取决于认知评价。 贝克将个体作出的这些关于情境或事件的假设称为自动式思维(automatic thoughts),因为这些思维内容通常是在下意识的情况下做出的、未经过推理过程的(1976)。艾利斯把这些假设称为自我陈述(self-statements),因为这些想法是个体自我报告出来的(1962)。这些自我陈述解释了外部世界发生的事件并激发出对这一事件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这一关系在艾利斯的ABC模型中展示了出来,A是指诱发性事件(antecedent event,如“门被砰地一声关上”);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如“一定是进小偷了”),即她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如“害怕”)。B也可表述为脑海中的一片空白感(blank,大脑中自动产生的思维、观念和想法),个体在面对一些诱发性事件时,其脑海中往往会迅速地、不自觉地“飘过”一些想法,这些想法是自然而然出现的,它们无须努力就会产生。这也就是为什么贝克会称之为自动式思维的原因,因为此时我们在大部分时间都意识不到这些想法的存在。正因为如此,个体要想“抓住”这些想法就必须付出努力,仔细体察事件的发生,体察自己对这一事件的反应,从而去探索这一存在于意识之下的信念系统。因此,在CBT的进行过程中,常常需要病人具有一双侦探或是科学家的“慧眼”,去发现那些容易被我们漏掉的想法,来填补脑海中的这片空白感。 尽管贝克和艾利斯使用了不同的术语来阐释他们各自的治疗理论,但两种理论在本质上却是相通的,即歪曲认知(distorted cognitions)是一个人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这些认知之所以会被歪曲,是因为个体对一个情境或事件做出了错误的知觉和错误的解释,而并不是“这件事实际上是怎样的”,这些认知是非适应性的,它们会给我们的正常生活带来困扰,导致情绪、行为问题或是生理上的不良反应。由于上述过程造成的这些情绪问题、行为失调和不良生理反应的特定模式,就对应了心理障碍的症状。
认知行为治疗——一个简单但有力的想法
书名: 认知行为治疗
作者: [美] 斯蒂芬·G·霍夫曼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原作名: 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CBT: Psychological Solutions to Mental Health Problems
副标题: 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之道
译者: 王觅 | 余苗 | 赵晴雪
出版年: 2014-1-10
页数: 200
定价: 38.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121213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