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个好脾气的姑娘,这是我长大以后才知道的事情。儿时的记忆早就模糊得连影子都看不到,却在大人们每一次家常唠嗑中变得更加清晰。原来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是个得理不饶人的坏脾气姑娘。舅妈最常念叨的是,小时候我和年幼的弟弟一起在床上蹦着玩。蹦着挺开心的,弟弟一个没站稳就摔倒在床上哇哇大哭起来。舅妈闻声赶来,一边作势打我,一边安慰弟弟:“不哭不哭,我们打姐姐好不好,都是姐姐不好”。似乎按照常理,此刻我作为姐姐应该接受舅妈的做法并跟着一起安慰弟弟。可是当时的我却一听也哭闹起来了。每次说到这儿,我也是尴尬得红了脸,暗叹那时候怎么这么不懂事呢,怎么就知道委屈和不满呢?联想到现在,虽然不再哭闹,但也会为一些负性情绪而苦恼,避之不及。
我想,小的时候我是喜欢自己的,有人要逗我、开我家人的玩笑,我会义正言辞的反驳.有不喜欢的人强行要抱我,我会生气地咬他把坏人打倒.有人要抢我的东西,我会把他赶得远远儿的。那时候的我觉得一切理所当然,也没有道理不喜欢自己。只是越长越大,好似能够区分对错、明辨是非了,我却不喜欢自己了,尤其是小时候的自己,那个张牙舞爪的自己。亲戚朋友却很开心,常常夸我听话懂事。只有自己知道,我还是过去的自己,我把自己藏起来了而已,这样的不坦荡让我更加难受,无法接受自己是个坏孩子。
勒纳说,“愤怒是一种情绪,没有对错。它提醒我们,我们受到了伤害,我们的权利遭到了侵害,我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某个地方出了问题。”我想,不仅仅是愤怒,任何负性情绪,包括悲伤、嫉妒、苦恼都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然而我们却将所有的精力放在了质疑情绪的合理性上,而不是寻找情绪的源头,并且努力去化解它。我们会指责自己,为自己那些不好的念头而感到羞愧。我们会指责别人,为他们勾起自己不好的念头而感到愤怒。我们唯独不会去想,哪里出了问题?慢慢的,我们压制自己、不再信任自己的感受,我们也不喜欢自己了。当我们无力为自己的感受负责时,我们便希望或者说是要求,别人来为自己的行为和情感负责。这不禁让我想到多少痴男怨女顶着“不能接受最差的我,也就不配拥有最好的我”这样的口号,毫无节制的表现自己最差的一面,并要求对方全盘接受,不得犹疑。我想,他们未必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是希望有个人能全方位的包容自己、接受自己,而自己则不需要做任何努力和改变。
真正理解了“情绪没有对错”这个道理后,我顿时觉得轻松许多,甚至有一种救赎的感觉。不再陷于对错的纠缠和自我怀疑、自我攻击中,不再去想这样的情绪好不好、对不对,而是认认真真去体会自己的感受,去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这听起来很容易,但处于漩涡中的人会知道,唯有痛苦和慌乱,是真真切切的。理智、缘由、解惑之道,什么都不是。
相较于其它负性情绪,愤怒来的更为强烈,冲击力和破坏力也更大。“爸爸去哪儿”第三季中林永健是屡屡愤怒暴走的代表,大竣小宇宙爆发,对爸爸大喊“你是魔鬼吗?”,真是再贴切不过了。愤怒的人是失控的魔鬼。不对,准确的说发泄愤怒的人才是魔鬼。接受我们的负性情绪很重要,但这意味着肆意发泄自己的情绪吗?发泄是一种方式,它让我们避免一个人处于高度的焦虑中,能暂时性地缓解情绪的威压。懂得自省的人,会借助这片刻的释放,寻回理智。遗憾的是,多数情况下,一方的焦虑会引起另一方的焦虑,彼此互相刺激,事情往往会往最坏的方向发展。
我们是如何处理关系中的冲突和矛盾的呢?我们会就一件事情反复争吵而没有改变什么吗?我们会为了避免冲突不断妥协而忘记自我的需求吗?我们会被莫名的情绪蒙蔽了眼睛而不再关注问题本身吗?是什么导致关系的破坏?如何才能改善关系让生活重新回到正常的轨道呢?我想,这些问题,可能归根结底在于,我们经常处于一种非自我的状态。我们无法明确表达自己需求和界限,而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了改变他人上面。
坏脾气的姑娘长大后,大多表现的温柔顺从,俨然是纯良无害的小兔子模样。但在有矛盾冲突的时候,坏脾气蹭蹭就上来了。你现在问我为什么而起争执,我会笑笑告诉你,我多忘了罢。再怎么苦大仇深,也很快就云淡风轻了。但是以前的我,是只容易受伤的小兽,暴躁易怒,时常将自己困于沼泽中挣扎求生。有时候吵着吵着就没边没影,不知把哪本黄历上的东西翻出来了。我最不喜欢的,是死一般的沉默。哪怕像我这样斗志昂扬,都要好过没了生气。后来我意识到,同样是焦虑、恐惧催生出来的产物,并没有谁比谁更在乎,谁比谁更努力。即便依然会对沉默有应激的、让人难受的情绪反应,也不再步步紧逼,执着于一个我期待的回应。应该对自己的感受负责,而不是施加在对方身上。彼此之间有了可以呼吸的空间后,沟通也就有了生存之处。
我还是那个坏脾气的姑娘,可是我爱幼时那个张牙舞爪的自己,也爱现在知进退会自省的自己。
咬坏的苹果
《愤怒之舞》热门书评
-
这是一本关于“自我”的书
3有用 0无用 桑葚和覆盆子 2011-07-31
1.这本书写的很好,举重若轻,我读了一遍之后,仿佛捅破了我最近一直在顾虑的窗户纸,看到了正确的方向。2.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愤怒”的书,不如说这是一本关于“自我”的书。不能恰当的表达愤怒,不能正视愤怒背后的真实心情,是因为没有“明确的自我”。明确的自我指的是被完善了的、更加坚定的、内心的痛处被治愈,...
-
利用愤怒蕴藏的能量,从烦恼中蜕变成蝶翩跹起舞。
2有用 0无用 玥儿妈 2011-07-12
我看过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但针对某一种情绪展开详解的这是第一本。愤怒是一种情绪,我们生活的各种关系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会有愤怒的情绪,毫无疑问它常常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很糟糕。没有谁愿意拥有这样的情绪,我们或是选择隐忍,或是习惯性的发泄,但我们很少真正意义上去注意自己的情绪,我们很少做到“明确自我”强...
-
《愤怒之舞》
0有用 0无用 抚顺读书人 2011-07-15
《愤怒之舞》 这是一本关于愤怒的书,而且是关于女人愤怒的书,每个人都经历过愤怒,但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喜欢愤怒,都不想让自己愤怒。那么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愤怒肯定也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理由。愤怒是一个警示,一种信号,告诉我们,引起我们的注意,愤怒是在传达某种信息...
-
管理情绪,主导人生
0有用 0无用 蓝莓兔子 2011-07-17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态变得越来越平和,也越来越喜欢回忆往事。在回味过往的过程中,开始静下心来,认真地思索自己生命中曾经拥有过的快乐、幸福、愤怒、悲伤等情绪,以及由于年轻、意气用事、不懂得控制情绪而犯下的种种错误。渐渐地喜欢上心理类读物,并且在一系列此类优秀作品的帮助下,开始了对自我的重新审视,希望能从...
-
总结
0有用 0无用 啊树 2015-06-27
愤怒是一种信号,应当引起注意。 愤怒不是坏事,愤怒的人也不该得到指责,愤怒对当事人来说,是一种提醒,传达着某种信息。 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