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通常的评估看,由于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海啸,经过全球经济界的努力,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但是,对于这一危机的反思和总结可以说还刚刚开始。对于危机的系统反思,可以凸显现存金融体系中的缺陷,促使金融界相应增强对于金融体系的认识,为改进金融体系提供了现实的推动力。 当前,对于次贷危机的反思,有各种不同的角度,有从全球化角度考察的,有从宏观经济角度考察的,有从金融监管角度分析的,也有从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等角度考察等,也流行一些带有阴谋论等分析。在种种反思之中,对于次贷危机中的一些关键性的金融创新产品的反思和分析,相对较少。但是,即使经历了此次次贷危机,我相信,在经过适当的调整和完善之后,类似的金融创新依然会在现实的需求推动下继续出现,例如美国金融市场的动荡还没有完全平息,我们已经看到新的金融创新产品就重新粉墨登场。因此,对于引发次贷危机中的种种金融创新,这种金融创新产品的内在运行机理,都必须进行深入的分析,增强我们对于这些创新的认识,才可能在新的发展阶段避免类似的问题再次发生,仅仅采取因噎废食的态度,或者一味回避或者管制的态度,并不有助于我们对于这次次贷危机的深刻认识。 我一直认为,相对于其他学科,金融学科是一门操作性十分强的学科,如果没有相关领域的实践经验,分析起来往往难得要领,难以切中要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反思次贷危机,不仅仅是金融理论界或者金融监管界的事情,也必须要有金融专业人士的参与。 经历次贷危机之后,全球各地关于次贷危机的反思文章和图书汗牛充栋,仅仅在中国内地出版的相关著作,估计不下百种,但是,这些相关著作,从宏观层面分析的多,由理论研究者执笔者多,但是从金融专业角度、从金融产品角度分析的相对较少,由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执笔者也不多见。因此,黄元山先生的这本专著,就有特别的推荐价值。 我曾经两次在香港工作,十分凑巧的是,在两次工作期间,恰好遇上两次冲击程度不同的金融危机,一次是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一次则是此次影响深远的次贷危机,香港作为一个开放程度极高的国际化城市,自然对于国际市场的动荡十分敏感。我对于香港印象最深的,是香港市场上有一大批具有丰富市场经验、幷且经历多次金融危机冲击和洗礼的专业人士。我印象中最为标准的香港金融界专业人士,往往清瘦,精干,头发花白,目光从容,活跃在中环不同的大厦之中。而此次我应邀撰写前言的本书的作者黄元山先生,则改变了我的这个通常的印象。本书的作者黄元山先生,如同不少香港同龄人一样,毕业于美国著名的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并取得耶鲁大学硕士学位,之后十多年,他曾任职于雷曼投行(纽约、伦敦)、瑞银(伦敦)及苏格兰皇家银行,在不长的时间内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一线市场经验与体会。 在本书中,黄元山先生以亲身体会,述说其在投行十多年来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从反思金融危机的角度看,他熟悉导致此次危机的衍生工具和金融工程产品,对于从专业技术层面分析金融海啸的来龙去脉独具优势,这种反思包括债务抵押证券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 CDO)、住房抵押贷款证券 (Mortgaged Backed Securities, MBS)等结构、制造及销售过程。他分别在“纽伦港”(纽约、伦敦、香港)全球三个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工作,能深入金融机构具体一线经营的不同层次,在本书中,他以生动、活泼的笔触带领读者亲历其境,一睹欧美金融机构如对冲基金、私募基金、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在金融海啸中的起起落落。 在金融危机冲击之下的迷茫与恐慌之中,黄元山先生2008年底从金融专业和金融机构经营的角度,率先在香港《信报财经月刊》撰稿,分析金融海啸的疑团,获得香港电视、电台、报章及杂志的广泛关注,在香港金融评论界产生了独特的专业影响,其对CDO等复杂产品的见解备受各界瞩目关注。他以自身在国际金融中心和此次次贷危机的始作俑者和受到最大冲击的投行的工作经验为基础,获邀著成此书,年初在香港出版,反应良好,多个月来成为香港本地财经畅销书榜第一名。如今黄元山将该书再作修正,冀进一步完善以符合内地读者的需要,准备在内地出版。我认为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所以特地应邀作序推荐。我相信,无论是内地的监管者,还是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者,金融界的研究者,或者是有志从事于金融行业的专业人士和学生,都能从中获得参考,毕竟,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总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从理论上把握金融市场运行,而要更多从实务和一线操作层面来借鉴和了解。从这个角度说,黄元山先生的这本书,以及他所代表的一系列有着一线丰富金融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的著作,对于当前祖国金融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参考意义。 是为序。 巴曙松 研究员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