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内容简介
官场“李鸿章模式”:当官既要做事,又要自保。敢于做事而疏于自保,下场往往很惨;精于自保而不做事,只是滑头和饭桶。而李鸿章则是既敢于任事、开创新事业、又精于自保,善于经营自己的势力、维护自己的利益。
奏折里的历史世界:奏折是最危险也最神奇的应用文,可以因之高官厚禄,也可以人头落地。奏折是台面上的东西,本书透过“台面”看“台下”,透过奏折的“说什么”,看其真正目的“要什么”。方寸之...
作者简介
雷颐,1956年出生,中学毕业后下乡插队当农民数年。然后当兵,后又复员当工人。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历史系,1982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历史系中国近代史专业,1985年毕业,获硕士学位。1985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至今,曾任《近代史研究》副主编,现为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思想史、文化史,著有《取静集》、《经典与人文》、《雷颐自选集》、《时空游走:历史...
目录
文章试读
例如,同治元年正月初十,即1862年2月上旬,两江总督曾国藩上了一道《参翁同书片》, 指责曾任安徽巡抚的翁同书对曾参与地方镇压捻军、但后来又割据一方抗清的苗沛霖处理不 当、弃城而逃、谎报军情等数条罪状,要求朝廷严惩。 此折一上,朝野震动。因为翁同书的父亲翁心存曾入值上书房达二十余年,咸丰皇帝、恭亲 王等道光帝的几位皇子都是他的学生,历任工部、吏部尚书;翁同书的两个弟弟翁同爵、翁 同龢也是大名鼎...
该书热门标签
- 最新
- 热门
-
0
galaECC 2012-06-25
在自保中干事业。
-
0
雪无痕 2014-11-02
此书取材写作视角独特 反映出晚清时局下李中堂的力挽狂澜和动荡时代 值得爱好历史的普通读者阅读分享
-
0
给我一杯葡萄酒 2015-12-23
这本书挺好的,但读起来了很费劲,需要读几遍才好。
-
0
燕山之鹏 2015-09-08
太言简意赅
-
0
tyj 2016-03-22
一生秋风糊裱匠
-
0
葳啊葳啊 2016-04-23
从分析奏折入手,剖析李鸿章的性格特征,视角独特
-
0
汤姆快吃药 2016-06-08
师夷长技以制夷 晚清四十年,不如说是堕落的四十年。虽说明朝之后中国和国外相比,一直在走下坡路,但是康乾盛世,好歹还有安居乐业。中国人喜欢安稳,闭关锁国。但是国门被打开之后,见识到天府之国居然在蛮夷面前毫无抵抗之力之后,还是沉迷于泱泱大国的幻想里,可悲。慈禧动用海军三千万两军费来修建颐和园,可悲。
-
0
上善若水 2017-03-10
李鸿章堪称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
0
jiateng 2014-05-25
好书。面对内政外交的掣肘,李鸿章左右腾挪,举重若轻,当断则断,以夷制夷,深通人性,洞察大势。深深的一叹:一生秋风裱糊匠!时也,命也!
-
0
灯儿和你分享一 2015-11-18
李鸿章,历史书上说的是宰相合肥天下瘦。除此之外,他看人极准,做事有取有得。以“诚”坚守。
-
2
长啸御风行 2013-03-13
从李鸿章仕途脉络的奏折和官方文档中还原了这个少不得志却大器晚成,风云际会中成为晚晴第一人的命运和思想变化。即是传统官场厚黑政治的高手,又是目光超越时代的先知,李鸿章值得我们重新认识
-
1
Joker 2017-06-02
罗振宇评李鸿章:活在当下的人。
-
1
魔鬼的情诗 2016-06-19
《手把手教你工作中如何写邮件》
-
1
涤月涵宇 2016-12-26
李鸿章的确是晚清少有的对中国和世界变局有清醒认识的人物,是中国近代化的启蒙者和开创者。当时顽固派甚至认为设立使馆公使等同事鬼汉奸,认为铁路电报只能适用于泰西而独不能行于东土,凡事皆动辄上升到名教和意识形态的高度上纲上线。当日本天皇为筹建海军节用捐款时,清廷却动用海军银子重建颐和园并在昆明湖上表演水师操练博慈禧一乐。日本明明比清廷更晚被迫打开国门却能尽速效仿西洋,而中国的近代化却举步维艰一误再误,始终以天朝上国自欺欺人抗拒任何变革。义和拳乱中,大臣无论主和主战皆难免一死成为慈禧的替罪羊。昏聩的慈禧只知宫廷权谋和享乐自娱,全然不察世界大势和国家前途。感慨的是,历史何其惊人相似。时至今日,改革依然步履维艰,处处受意识形态掣肘。学理上叫路径依赖,说白了叫狗改不了吃屎。哀莫大于此也,悲夫。
-
0
galaECC 2012-06-25
在自保中干事业。
-
0
雪无痕 2014-11-02
此书取材写作视角独特 反映出晚清时局下李中堂的力挽狂澜和动荡时代 值得爱好历史的普通读者阅读分享
-
0
给我一杯葡萄酒 2015-12-23
这本书挺好的,但读起来了很费劲,需要读几遍才好。
-
0
燕山之鹏 2015-09-08
太言简意赅
-
0
tyj 2016-03-22
一生秋风糊裱匠
-
0
葳啊葳啊 2016-04-23
从分析奏折入手,剖析李鸿章的性格特征,视角独特
评价“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