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添加收藏:我读过这本书

 想读     在读     读过   
评价:
标签(确定标签后请按回车):
当前位置: 查字典图书网> 近代史>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民众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民众

作者: [日] 石岛纪之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副标题: 饥饿、社会改革和民族主义
译者: 李秉奎
出版年: 2016-6
页数: 246
定价: 58
装帧: 平装
丛书: 鼓楼史学丛书
ISBN: 9787516180969
0.0
0人已评价

评价“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民众”

  • 最新
  • 热门
  • 0 Neil 2017-06-03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写出这部著作都是需要勇气的。看到第一章沦陷区民众的生活,不由地想起《色,戒》里王佳芝替她舅妈买米的情形。与王佳芝不同,她的舅妈作为普通民众并不关心国家民族如何。第二章写太行区的农民运动,才知道我党的根据地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这是一部有温度的抗战社会史著作。

  • 1 homily 2016-12-21

    作者这本书的角度独特,而且史料详尽,观点客观。读这本书,我是真的有那种用一顿饭钱换来了别人一辈子心血的欣喜之感。还需要再好好品读品读。

  • 1 加利利人 2016-10-16

    从民众角度看历史,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历史的真相。翻阅福建地区的相关史料,会发现与本书中所论述地区的情况大同小异,综合来看,可知抗战史实与宣传的存在差异。

  • 2 洣歌 2016-11-02

    面对日军入侵,乡村地区由农民所构成的民众最先的诉求是生命安全和温饱问题,然后才有奋起斗争和退守维持的两难选择甚或相互转换。要让民众的“生活逻辑”和“抗战逻辑”结合,是国共双方都需解决的问题。中共在太行根据地“减租减息”和“整风运动”等社会改革,试图激发农民的民族主义并动员他们参与抗战,有一定的成效;但无论是中共的动机还是民众的反应,都不能被当成“铁板一块”。作者亦坦言,文化教育因素对民众民族主义意识的形成未予关注,期待以后的研究。

  • 2 洣歌 2016-11-02

    面对日军入侵,乡村地区由农民所构成的民众最先的诉求是生命安全和温饱问题,然后才有奋起斗争和退守维持的两难选择甚或相互转换。要让民众的“生活逻辑”和“抗战逻辑”结合,是国共双方都需解决的问题。中共在太行根据地“减租减息”和“整风运动”等社会改革,试图激发农民的民族主义并动员他们参与抗战,有一定的成效;但无论是中共的动机还是民众的反应,都不能被当成“铁板一块”。作者亦坦言,文化教育因素对民众民族主义意识的形成未予关注,期待以后的研究。

  • 1 homily 2016-12-21

    作者这本书的角度独特,而且史料详尽,观点客观。读这本书,我是真的有那种用一顿饭钱换来了别人一辈子心血的欣喜之感。还需要再好好品读品读。

  • 1 加利利人 2016-10-16

    从民众角度看历史,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历史的真相。翻阅福建地区的相关史料,会发现与本书中所论述地区的情况大同小异,综合来看,可知抗战史实与宣传的存在差异。

  • 0 Neil 2017-06-03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写出这部著作都是需要勇气的。看到第一章沦陷区民众的生活,不由地想起《色,戒》里王佳芝替她舅妈买米的情形。与王佳芝不同,她的舅妈作为普通民众并不关心国家民族如何。第二章写太行区的农民运动,才知道我党的根据地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这是一部有温度的抗战社会史著作。

有什么“读后感”吗?您可点击右上角“我要写长评”来进行评价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