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图书网 > songtong2010的图书主页

songtong2010的评论

  • 第三帝国的最后十四天
    2017第9本。关于此书的内容,题目足以概括,更值得说的,是作者在书中的两个观点。第一,自结构主义兴起,历史学家似乎关注社会背景甚于叙述,这就导致都在着眼小处,不敢进行宏观研究。第二,没完没了的注释,会打断阅读。关于第一点,我也说的很多,不再赘述。第二点我也很同意。作为历史学家,甄别史料,本是基本功。然而现在的趋势,是罗列排比,似乎占有完全。然而细看之下,一则毫无分析功力,把历史学家应做的工作转嫁给了读者。再则为罗列而罗列,很多重复,虚假,毫无意义的使用,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看得多。本书可以作为一个历史叙述范例
  • HHhH
    新年70本之27。有个有趣的问题,如果缪斯女神的九姐妹里,一时兴起两三联手,世界会是如何?不论其他,但是如果梅勒珀梅妮(掌悲剧),和克里奥(掌历史)联手,那么本书应该是产物之一。法国的小说创作总不缺乏先锋元素,将自己的创作历程与故事穿插叙述,讲述了对刺杀海德里希的类人猿行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画卷,不光有古希腊悲剧般的英勇抗争,悲壮气质,更有出于某种信仰,对英雄的致敬与追索。在古希腊,喜剧的地位远不如悲剧,就是因为对心灵的震撼程度。但是也不禁想问,那么在今日今时,当历史已然在无知者手中沉沦,历史本身的前路,是否也将让位于不满足虚构的文学家
  • 鸦片战争
    新年70本之61。如果说这是一本合格的历史作品,都有点过誉了,大量二手史料的堆砌,其实根本没有什么新观点。第一次鸦片战争,基本引用了茅海建天朝的崩溃的观点。然而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论述薄弱的让人吃惊。书有个副标题,迷幻药,梦想和中国构建。而内容的纷杂,基本没法把几个元素合而为一,只能各自为战。最后三章,论述鸦片对中国的影响,对我算是最有价值的部分,不过看得出,也基本是各种研究的杂凑。要是这就是现在欧洲汉学家的普遍水平,那欧洲的研究也真不用看了。
  • 荣禄与晚清政局
    新年70本之25。所谓史者,无外人事二端。人随事显,事以人成。故我国治史,特重人物,正史修撰,皆用纪传。惜哉时至近世,此风衰颓,史学西化,以政治,经济,文化诸端列类,渐入逼仄。目下更以架构理论,翻炒概念为尊。崇洋媚外,可谓每况愈下。凡物极者必有反,反朴者则归真。此书以荣禄一生为经,晚清大事为纬,层层铺叙,加以己论,言必有据,议皆有法。实为年来少见佳作。美中不足者,初起叙事流畅,史料裁夺合宜,行近末章,则大段引文,颇嫌琐碎,难免虎头蛇尾之讥,特记
  • 清末民初的晚明想象
    说实话,我是第一次看连“这书写的最好是后记”,这种话都说不出的学术著作。只能说,这书可能最好的是前言。作者自言从医学跨入文学,从书的主题和架构看,意图极端宏大,功力却极端有限。文史底子的匮乏,让此书看着像材料摘编(还多数是转述),不像博士论文。章节安排略显松散,更要命的是,每章的论述主题,都显得和书题疏离。总有看论述看不懂论述者为何物的感觉。同时行文风格滞涩,可读性不强,如果不是我自己研究这个时段,恐怕读一半就懒得看了。人文学科是书喂出来的,没有这个前提,选题再好,自己也拿不住
  • 谁谋杀了宋教仁
    熟悉张耀杰先生,是台湾传记文学杂志,张先生对民国了解很深,时常发文于彼刊,题材也多很有趣。作者文字功底甚好,读书也多,不过毕竟非史家出身,所用多为二手史料,对事件分析稍欠深入。但就是二手史料,读来往往觉得切中肯綮,这就是我所谓材料不到结论到的高手了。宋案牵扯甚大,影响至巨,但从来人云亦云,难有创见,本书可谓条分缕析,鞭辟入里,最起码自圆其说,独具眼光,可以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