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图书网 > 抓吗金的图书主页

抓吗金的评论

  • 灰色上海,1937-1945
    在业已沦陷的上海,文学成为自我肯定和非难他者的霸权领域,集体义务和个人顾虑之间亦存在着多重张力,从而激发出三种知识分子的反应模式:隐退、反抗与合作。王统照借助“抵抗的启蒙”,同时反对附逆与教条式的民族主义,后期的隐退象征着其关注私人道德情操来作消极抵抗,却无法调和因道德理想失败而引起的挫折感和矛盾感;李健吾以参与政治为一种道德选择,创作《青春》作为抵抗话语的潜文本,坚持个人气节的价值、追求自由、疏离集体主义伦理,在经历个人肉体考验和写作《王德明》时投射的精神折磨后,克服其栖居沦陷区的罪恶感;《古今》杂志的作家群们赋予遗民一种新的意涵,强调生存为人性的基础,其随笔写作充斥怀旧意象和感伤情绪,为附逆行为辩解来消除道德困境,奚落公共道德而兴扬私欲,纵然表面上不亲日,却反讽地陶醉于名声和特权中自得。
  • 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
    由于转变时期宇宙论王权的神秘性瓦解了,普遍性意识和特定现实之间的紧张在西方的冲击下,由隐性的调和转为突上表层的根本性紧张;知识分子不得不面对历史秩序危机和个体存在危机作出双重回应;民族国家对此他们而言不是终极共同体,而他们的核心关怀乃是世界秩序:康有为自早期接受今文经学、通融宋明理学,到专注于道德内在性、自主性,舍礼言仁,协调道德保守、激进主义以连贯成统一世界观,终至太平世的未来大同;谭嗣同受惠王夫之、张载、庄子的无我同一性,不分生死,非难儒家道德秩序中的压抑因素,以仁为积极进取精神;章太炎受荀子影响,以道德宣通人类、指导革命,假反满使暴力反抗合法化,后期信奉唯识宗对人类存在意义提出挑战;刘师培偏爱道德能动主义,重视公的社会价值,不容功利主义,高扬无我同一的幻境,走上集体主义型的无政府主义。
  • 到民间去
    到民间去,赏识引车卖浆之流和贩夫走卒,把自然而然的述与凿斧僵化的作对立起来,对农民抱以一种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态度,到了建国后,你们写的东西就被踏翻在地,何必呢?
  • 一个被放弃的选择
    以墨子刻的中国近代思想论述中存在的转化型和调适型分歧为主轴,指出梁启超是“非穆勒主义式的个人自由提倡者”。梁氏在赴美前重破坏主义,而赴美归国后反批判之,其思想脉络之变迁在他前期著述中有迹可循。他以为人性的利己趋向是道德和恶性的渊薮,而个人道德水准也是群体之基础;继承儒家以良知为中心的人性观和知识论,使之重视个人自由与尊严,又希冀群体与个人利益间的平衡;他对自我在知识追求上的角色、公理的乐观信念、德/智的分类方式,以及惟德最难的观念,在在显示了与传统的连续性;对中国之命运的看法兼有乐观精神和幽暗意识,而拯救之道在于淬厉其本有,采补其本无。最后讨论了梁氏思想和谭嗣同、孙中山的异同,指出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在急于寻求快速有效的救国方法的压力下,选择激烈转化道路,翻中国之根柢而改造之。浅但清楚。
  • Opera and the City
    盛清的戏曲表演与社会交际、文化实践、宗教仪式、寓教于乐等功能密不可分,而演出场所则是杂糅了公共(非哈贝马斯意义上的、与市民社会的兴起相关的公共领域)与私人想象的空间。花谱书写不仅是一部记录了城市的逸乐和消闲、带有怀旧色彩的民族志,更是怀才不遇的文人互相唱和、炫耀文化优越感以同老斗区隔、继承妓女文学传统的文本社群;首都剧场由茶园、庙会与堂会组成,而禁止旗人看戏、内城建剧场反映了清廷的种族隔离政策和对戏曲演出内蕴的性别/阶层/身份跨界既即且离的态度;花部和雅部对应俗、雅二分,皮簧戏的崛起受惠于宫廷赞助、对演出内容的管理和太平天国对江南精英文化的破坏;《翡翠园》是通俗剧的道德想象、香草美人之喻的延续,其舞台版改编反映观众更喜欢悲剧结尾;嫂子我系列的淫戏从僭越礼法到厌女症候,重申父权统治的价值取向。
  • Modern Archaics
    因应晚清的历史大变局而迥异于时兴的诗界革命,一群文人以突兀凌厉之笔,抒哀痛逼切之辞,发展出琢镂粉饰的抒情主义和互文的诗学。王鹏运和朱祖谋借香草美人、珍妃之死谱落叶哀蝉曲寄托家国离恨,净化忧愤之气;陈三立好宋诗,其魑魅的诗魂,折射出寥落沉浮的抒情主体,意境奇创,不作俗语,以激进的复古主义推陈出新;各地的清遗民在传统节庆的诗词唱和模塑了追攀风雅的情感共同体;陈衍高踞的象征地位,加之印刷技术的勃兴、词之进入大学课堂,共同促进了词在近代的建制/学科化;吕碧成僭越了男词人模拟女声的性别扮装和闺房空间,为婉约的词风平添了豪纵之声,冲破女性化自然的陈腔滥调,作怀古词以提升女性参与历史的意识;苏曼殊在意演时借僻词造异域之感,引人称入词,使私人情感得以公开表达;吴宓译阿、罗诗歌,升华色欲,反现代物质来崇国粹。
  • 從「身體」到「世界」──晚清小說的新概念地圖
    审察诸种概念进入小说叙事的衍绎样态,乃至对小说范式的冲击。缺点是由多篇论文汇成一本书,不少地方出现前后章节的互引、论述的重复,也未如李欧梵在序言中说的那样出手不凡。晚清小说以世界作为想象、评估、定位中国的标准参照系,以末日/未来记呈现极端的叙事场景;冒险小说迎合时人塑造尚武勇猛民族的需求,勾勒出的异邦基于全新的地理发现/叙述,有别于文学传统的异域成规;忠/义原先的裂隙,被晚清水浒续书的排满思潮缝合,规避效忠朝廷的伦理规范,转而投效作者认可的对象,庙堂/江湖对应的中心/边陲的秩序被反转;乌托邦小说最能实践新小说的期待视野,自传统静态简朴的脉络逸出,转而重制、承载新的价值观的现代化空间,却无意间呈现了恶托邦的景致;身体时局图、小说诊断学、魂体对比法引出的价值差序,晚清与鲁迅的一个国民,各自表述。
  • 俄国思想家
    一八四八年自由主义运动之败,致使俄国知识分子气质转趋刚硬;托尔斯泰的吊诡在于其天性是狐狸,却自信是刺猬,终其一生找寻真理、信奉单一静穆的灵见,却因太善破坏的现实感而无法重新建起新的道德理想,摇摆于实然和应然的两极,承认文明人之无知,将教育等同于道德暴虐的行为,从而诉诸自然和直觉;赫尔岑反对任何概括、抽象性和神启的措辞,痛恨公式专制,遂成为一切压制个人自由的死敌;巴枯宁则漫无拘束,敏锐尖刻而擅长雄辩;别林斯基的思想立场辗转往返于数种间,以为纯粹艺术中必内蕴清晰深刻的真理,言辞粗豪刺耳,仰慕西方价值理想,却鄙弃西方资产阶级和知识人的生活形式;民粹主义是共产主义实践的源头,提倡少数革命精英的暂时领导,尤以以科学方法渐进谋求人类福祉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为首;屠格涅夫及其小说引发的争议是自由派困境的体现。
  • 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与中国革命,1905-1948
    全书以中国现代女性作家反抗弱质性别的天然铭刻、想象性的争取赋权的行为及其如何根植于充满人性蕴律的特定历史现象为主轴。秋瑾超越生物种性的民族主义套话,拆解强弱对立的等级秩序,身体力行,毅然赴死而重写生命,自成一不朽的人性家园;冰心以不具既定可辨性的抒情与童话式的语言,表现非真实的场景,以跨越不可逾越的社会区隔;白薇和袁昌英的戏剧充斥着令人悸动不安的异质性,质疑把社会关系工具化的理性设计,揭示现代性之道是如何由二次受暴的女性的尸体铺就;萧红假呼唤女性特定的亲人维系和同志式友爱,否定男性中心的权力准则,而王莹通过表演的跨界表现,转变观众并与之互相赋予新生命;丁玲唤起倔强不屈的灵魂,向非人性冷漠、试图物化女性身体的性别运作机制抗争挑战,冲破革命政治对弱者、也是对革命真实性的定位,激荡出一个能动主体。
  • 革命与情爱
    思路清晰,文笔也流畅,浅则浅矣,未来老师的著作,研究生之路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