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图书网 > 功夫熊猫小碗熊的图书主页

书评 (查看全部)

功夫熊猫小碗熊的评论

  • With the Old Breed
    Sledge对战斗的记述很奇特,一方面精确地描写战场的情况、部队的运动和自己的行动,显得冷静而训练有素,对腐烂尸体、硝烟气味和身体上肮脏的细致描写,甚至带着种科学家的严谨,仿佛在做观察笔记(他后来是大学里的生物系教授);但另一方面他内心的挣扎和自恋也经常体现出来,作为南方男孩打枪比自傲的北方佬好而自豪,经常说what a waste惋惜那些逝去的年轻战友,痛惜战争对冲绳平民生活的破坏等等。而且书中还夹杂着他自己写下的许多对战况发展和各人结局的记载。他的书既不完全是个人的经历,也不像其他战史书那样是全面鸟瞰的叙述,而比较好地体现一个普通士兵在战场大环境里的即时应对,但也不放过种种想法和反思。在书里用得最多的叹语是What a waste,可见对战争摧残的惋惜和厌恶。
  • 重构近代中国
    一如笔下经历过近现代史而又书写近现代史的史学家有选择地使用史料、挑拣事件、营构叙事和靠拢目的论,经历80年代史学转向、亲炙一时红人再书写这段历史的李氏裁剪硬拗亦多。海登怀特不算时髦,援引西方理论奥援亦未深究自现代化比较史到全球机制史再到后殖民后结构新文化史之社科主骨转换,以此引领游览中国史学亦必多失落,如民国时期现代化与新时期现代化在经济体制、政体偏好、国族建构和全球竞争上理论背景明显不同,后现代+中层转向亦不止杨念群赵世瑜路数。选人确为一时俊杰,但多处失于大段引用(如戚本禹)加强行套用主题,文革激进化几乎全为理论叙述,代表作品缺缺,似未用好海外资源资助。罗荣渠一路现代化史叙事似被过分拔高,传统经学史料训练又似谈及太少。值得一读只有多名马克思主义作者在选萃经典论断上的差异和部分八卦争宠史。
  • Elite Activism and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写作风格和思维方式糅合冲击—回应模式与现代化关注(费正清学生),既强调中国地方“内部”历史动力与传统重要性,精英与官府抵牾非一日之寒,又大量引社科概念将中国近代政治转型形塑成欧洲路径之异类的形象(尤在阶级身份转变和政治分类学上),国家—社会二分贯穿始终,同时强调西方强权入侵渗透带来的转型动力。精英自治组织、公域和精英官府互动机制的转变,但也不自觉关注精英构成与(阶级)身份变迁。商业化与外贸发展地区精英有更多渠道获取资源,不再完全依赖官府认可和科举功名,士绅逐步带上地主商人二重身份。近代战败与外国入侵激起基于地方认同的爱国心与自保力量,官府财源与权力衰落不得不更多依赖地方精英管理“公事”的缓冲作用,精英组织借助新政推行逐步获得更大权力,又因抵抗外债与革命活动而愈加成为地方政治化力量。
  • From Frontier Policy to Foreign Policy
    首代新清史大部头著作基本确立满清之多面帝国性质的历史变迁和树立,次世代既深入研究专项话题和特定时段深,又接续与全球帝国史对话之传统,不只罗列帝国性质表现,更研究帝国的全球位置,面对他者形成自我意识,关键节点的表现及帝国转型。征服准噶尔带来帝国后遗症:边疆闭合丧失探索创新动力;形成中央高度官僚化程式化、边疆又依赖各种本地体制与人员的混合边疆政策体系,无外交政策战略意识;前典范地理科学缺乏统一认知和过滤整理体系、中央地方与开眼文人间认知脱节。历经百余年交流博弈整理终于认知印度地理位置、西藏印度来往情况、英国势力范围与扩张策略及广州与印度之英人实属同国,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印藏边境,开始将印度英国势力与海上贸易联络思考,鸦片战争上课后更开始建立统一外交机构总理衙门。仍然留下诸多值得探讨的话题。
  • Women, the Family and Peasant Revolution in China
    年份停在80年代,但有深度有前瞻性。中共宣称继承五四激进平等理念,但性别平等议题一直是更宏大政治目标的副产品甚或牺牲品:国共决裂前后中共已开始将女权诉求斥为资产阶级产物;土地革命和抗战时期采恩格斯观点认为生产模式改变后家庭模式和女性地位自动变化,且为保障男性贫农这一政治和军事基础,妇女组织和运动完全服务于共军战斗和共区建设需要(其中红军妻子离婚须经男方同意便是今日军婚刑律之起源),打压丁玲之类要求独立妇女权利分子;建政后沿用此思路,土地改革少碰触传统家庭结构、宗族权力和文化,只以保障男性农民地权、兼顾女性离婚后财产权处理之以保障农民支持;文革时期要求女性投入男权为主的社会生产,以解放之名抽取更多生产力;计划生育又在紧急控制人口大目标下不碰传统家庭文化而将生育抚养和经济双重压力压在妇女身上
  • 不确定的遗产
    我在当时是去了论坛全程听下来,权当读过了。坦白说,现场学者演讲水平并不高,尤其罗志田、杨天石和陈永发几乎可以说是敷衍了事,袁伟时的激情批判和萧延中对国旗选择的分析反而没有收录进来。同留学生的讨论,让我感觉到民国情结浓厚,各人普遍有一股很热血的激情,却缺少冷静的反思和梳理。
  • Chinese Elites and Political Change
    看作者简历这应该是博士论文出书,问题意识和方法上的启发大于各种结论。形成有意义的问题(清末民初政治转型与地方精英角色),寻找已有的相对成熟的框架(施坚雅的地方政治社会体系分层模式),聚焦一个相对可控的时空(经济发达、开放较早、又是革命起源地的浙江省,1910-20年代),寻找相应的原始材料(地方志,报纸,地方档案),一步步设计解决中小问题的方案(如以经济发展与经济系统地位划分中心与边远地区,以占有耕地面积和担任地方自治组织领导人数来测量各宗族权力大小,以新式学校毕业生人数和出路考察各地区受政治转型冲击状况,以政府财政支出和对地方组织的襄赞考察转型前后政治焦点的变化),进而达成结论(分层次、从中心向边缘扩展的经济体系,反过来促进政治精英从中心到边缘、进而也整合非精英的过程)。
  • 建国之惑
    点中许多好问题,但被粗糙武断捣浆糊式思维和笔法摧毁。知识社会学上,留学生政治和学术观点形成受师承、留学国之传统、教育模式和历史背景所形塑,众人学术与政治观点、立场、思辨之关系,学人与政府之互动亦可深究;学术史上,近代中国政治学说在各国思潮交锋和本国政治激荡中艰难发展,在49年出现断裂后目今如何逐步重拾、又受欧美何种影响;政治哲学和现场关怀上,西方学说如何整理理解、各国建国路径到底何者可以参考,留学者如何权衡本土关怀与西方训练,中国需何种建国方案和政治话语,等等。书中虽皆涉及,却毫无系统,全靠神入下定论,对外国留学想象、尤其美国博士训练缺乏价值关怀一说更是莫名其妙,政治哲学/理论与政治科学不分;先定所谓现代政治之主要形态,再斥留学生未得其精要、需摆脱模仿建国路径,实亦为无历史感之模仿论矣。
  • Modern Romance
    足够有趣和生猛,不过要拿来作为入门教材就不太适合了。把知识和角度变得吸引眼球从而内化成兴趣,和油嘴滑舌卖弄小聪明用低级趣味当噱头,两者界限还是挺明显的,这本显然是过分滑向了后者【当然以上全部是单身文科狗怨念请无视谢谢】。
  • Sex, Law,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污の学术,封面姦字吓人却暗指三种主要事件:强奸(何谓女性节烈,何谓用强等秩序界限),合奸(婚外性行为冲击婚姻秩序),鸡奸(男男性行为法律界定、对基于男性家长制的社会秩序和男性气概污染等)。除借福柯性史还有保卫社会概念,略中西二元对立之理想型认定清朝极力维持家长制、稳定婚姻、财产分配和个人处于国家管治道德教化家庭组织三元规范秩序内,长时段耕地减少、人口增长、地方社会纽带崩解造成男性贫穷流民增多,冲击差序等级和家长制,迫使国家新规训手段从地位转向性别秩序,压抑女性(守贞为良、反抗强奸为节烈、通奸犯罪、卖淫犯罪、寡妇守丧不得再嫁和财产分配受歧视),重新界定男性可接受性行为(强奸重罚,丈夫对妻子可用强,嫖娼犯法),寡妇财产分配注重平衡利益,力图塑造基于性的新秩序也塑造接受性规训与一系列规训的被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