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这本书的初衷源于亲身经历的这一轮疯狂的牛市以及紧随其后的股灾,我很想知道美国当时是如何应对股灾,在股灾之后整个金融业是如何应对并重新兴旺起来的。看完全书,它没有给我直接的答案,但真的令我感叹历史有太多相似之处。
英文作者将全书结构安排得非常好,按时间顺序将摩根财团的历史分三部分讲述,分别为领主时代(1838—1913)、外交时代(1913—1948)、赌场时代(1948—1990)。领主时代,政府权力相对弱小,资本比较稀缺,有声望能聚集到资金的私人银行家,社会地位高高在上,经济危机时发挥的稳定人心的作用堪比今天的政府机构。说的就是当时的摩根财团的当家人——皮尔庞特•摩根。当时的金融业,基本是靠牢固的私人关系在运营。摩根因为其稳重可靠不张扬的贵族色彩、严守客户秘密的作风,吸引着很多客户自动送上门来。当时美国发展起来的工业托拉斯,与银行的推动密不可分。工业需要的资本太多,个人根本无法负担,必须依靠当时能调动资本的私人银行,私人银行的资本又天然讨厌恶性竞争,希望工业有序,有稳定的现金流,于是私人银行便支持了有实力的大公司兼并弱小公司,工业托拉斯就这么诞生。(今天也一样,银行喜欢贷款给大公司,不喜欢贷款给私人小企业)
领主时代另一个有趣的史实是,当时美国作为一个新生国家,其实是很不自信的,它初期发展的资本大多由私人银行家从英国募集以来,所以那时候的银行家贵族们都很崇拜英国,以有着英国的绅士风度自豪。他们觉得伦敦是理所当然的金融中心,从来没有非分之想。甚至直到第一次世界战争后,英国金融实力大大削弱而美国实力大大增强他们也不自知,还抱着一种情结去帮英国维持金本位,以维持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
外交时代,美国私人银行家因为战争的缘故,连接起美国与整个欧洲。主战场欧洲的资本往美国流入,换取战争物资,美国工业借此从世界崛起。战争期间,政府不能出面协商的事情,有银行家代为穿针引线,并借此赚得盆满钵满,此为私人银行盈利增长得最快的外交时代。但战争总有完结的时候,而人类容易志得意满,也喜欢秋后算账。一战结束后,欧洲不再需要从外进口那么多战争、生活物资,美国的工业产能快速扩大后逐渐走向过剩。美国人及私人银行家们享受着眼前的繁荣,但没有看到潜在的危机。口袋里现金多了的美国人民,推升了当时的债市股市达到疯狂的程度,私人银行家捉住眼前金融的繁华,想的是赚更多。所有人都被一时的经济繁荣引起的投机狂热笼罩着,直到泡沫破灭,大萧条来临。于是众人又掉转头来指责华尔街,“银行家从冷静、正直的人变为鼓动人们在高风险的股票和债券上赌博的贩子”。其实,这股狂热源自人性的贪婪,金融家、投资者都有责任。在人类贪婪的潮流里,很难有人保持清醒、独善其身。
这与去年末开始启动的中国牛市多么相像。借着改革牛的风吹起,政党舆论的支持,口袋里余钱很多的中国百姓们,一窝蜂涌向股市,上市公司讲述的每一个前途远大的故事,大家都愿意相信且深信不疑。久违了的牛市令金融业也很兴奋,银行、券商、信托公司等,背后做起各种杠杆交易,配资给客户炒作股市,誓要“开张一次赚足几年的钱”。直到牛市的尾声才有人出来喊过热了,炒作过头了,但大家的头脑已经过热,于是股灾给大家狠狠上了一课。也是股灾过后,我们才发觉为什么这半年股市为什么会升得这么快,因为背后有着杠杆资金,改革其实还没有实质进展,我们被自己的中国梦蒙骗。清醒过后,恐惧意识与杠杆资金又形成了一股恐怖的反作用,股市不断下挫创新低。牛市到股灾,真的快得如梦一场。
外交时代的最后结果是,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出台,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需要严格分开,不许混业经营。想不到的是,在赌场时代,这条法案并没有保护到投资者,而只是害惨了保守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狂热时代依旧狂热。外交时代的历史,还有一个有趣的论点吸引了我的注意,那就是把美国拖出大萧条的主要因素是第二次大战,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并不算非常大。这也是到今天为止,经济学界都不喜欢政府插手干预经济的一个强有力的例子吧。
赌场时代,一句话概括,就是本来保守庄重的私人银行家,不再绅士谦让了,和所有人一样不顾仪态,赤膊上来赌场和所有人肉搏。因为这个时代,资金不再稀缺,大型公司不需要借助银行来筹集资金,自己就可以解决。竞争激烈,议价能力不再,承销证券不能再为投资银行带来稳定足够的利润。于是,以前被看轻的“交易商”业务崛起,交易手续费直降,利润剧减又导致了更加火热的兼并重组业务。在这个时代,为了追逐利润,投资银行甚至不是循着客户需求提供兼并收购的咨询,而是主动发掘适合的标的,鼓励客户去做兼并收购。讽刺的是,很多公司因为兼并收购或反兼并收购,背负了沉重的债务(多数利用杠杆资金兼并收购),导致大幅度裁员甚至破产,兼并收购前许诺的更好业绩、更高薪酬成了泡影。中国的证券公司现在也在经历手续费剧减的阵痛,兼并重组借着牛市也有点火热,我们会不会走上同样的道路?以往觉得兼并重组是会让强者更强,现在看到恶意兼并的案例后,发现投资银行其实很恐怖,已经到了为利润不顾客户死活的程度。历史真的会惊人相似吗?
以前的拉美主权国家债务危机,投资银行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了获取更多利润,他们诱使拉美国家举更多的债,而忽视风险。金融行业,没有管制、没有风控,最后害的除了别人还有自己。
以上概括,主要是针对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史,摩根财团的概述很少,但其实全部都可以归纳在以上脉络中。这本书,我更看重的也是整个行业的发展——私人银行如何进化到今天的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我们中国券商又可以从中总结出哪些得失。
看了作者前言和致谢,对于欧美诚恳对待历史,不遮遮掩掩的态度,我也很佩服。这本《摩根财团》,里面也挺多摩根的丑闻,一些没有职业操守之类的事件,但摩根的后人、摩根担保集团、摩根建富等,也能很坦诚地接受作者的采访,提供历史档案、资料给作者查阅,摩根财团的管理者也很推崇大家去读这本客观的历史传记。我觉得,这些真是太难得,让我很佩服。
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史
《The House of Morgan》热门书评
-
【转】各版本《摩根财团》的区别
59有用 7无用 宁直不弯刘大胖 2014-04-02
1996年版这回国内最老的一个版本,基本上不对外发售,是当年摩根史坦利到人民大学开会时的赠书,一共只印了3000本。现在旧书店可能还有,一些图书馆里还有,但是基本买不到了。2003年版也是财政经济出版社的,但是这个版本和上一个版本一样,都非常的少,而且那次也是摩根史坦利赞助的版本。这两个版本和在一起...
-
如果你只读一本有关华尔街的书,我极力推荐你读这一本
32有用 6无用 ESeraph 2006-06-18
彻诺的书我一直都很推崇,这本书尤其值得推荐。现在市场上介绍华尔街的书是越来越多了,与一般的想法不同,这方面的书越多,越能够体现罗恩彻诺这部书的价值,而不是冲淡人们对它的关注。实际上现在市面上就我所知道的介绍华尔街的书,大都是就某一方面或者某几个人物来下笔,缺少全景式的大手笔的论述,虽然在某一方面或某...
-
你阅读的不再仅仅是文字,也有这本书字里行间所描绘的场景、气氛和意境。
26有用 3无用 snoonoo 2014-03-15
曾经看过一本书,阿兰•德波顿的《幸福的建筑》,他说,那些经典的建筑通常都是让每一个看见过它的人——身临其境,或者从照片、图像中看到——有所共鸣,换言之,人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座教堂、一栋别墅,而是一份庄严肃穆、一份温馨舒适的情怀、意境和气氛。读书也是一样。在你读到一本书的文字之时,感受到的却不仅仅是...
-
金融权力变迁
21有用 0无用 元融 2009-11-18
文首的话:本文是我所看到的国内翻译最好的一本书。 基辛格有曰:谁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世界上所有的人;谁控制了货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此语意同19世纪时盛极的罗思柴尔德家族的...
-
手不释卷 意犹未尽 荡气回肠
10有用 0无用 Mustard 2014-04-02
在金融领域,《摩根财团》这本书被称为“航母”,它不只是一部金融史,在生动展现历史的同时,又引人入胜地刻画了摩根家族在两次世界大战过程中与当时政要及政府之间的周旋与交易。这本书之所以广受追捧,得益于该书对J.P.摩根公司逐步演变为全球最具影响的金融机构之一的翔实追溯。从J.P.摩根公司与西奥多・罗斯福...
书名: The House of Morgan
作者: Ron Chernow
出版社: Grove Press
副标题: An American Banking Dynasty and the Rise of Modern Finance
出版年: 2010-1-13
页数: 848
定价: USD 22.00
装帧: Paperback
ISBN: 978080214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