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近代中国•短评
-
0
[已注销] 2015-11-13
15/11/13
-
0
稻香老农 2014-10-10
实习读毕。未完成的史学革命~
-
0
bao振奋精神 2015-07-31
没有太大的惊喜与意外。
-
0
Juvenalis 2015-04-01
委实不知道蒋经国基金会的赞助用到哪里去了。用怀特赶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髦,本已勇气可嘉,何况对西方的历史理论全无了解,引用几位学者基本和他在书里提到的50年代史家引用马斯毛差不多。正文完全甩开理论探讨,史料运用居然还少得可怜,二手研究更是几乎没有(或许转引除外)。如果作者本来瞄准的读者是西方三流以下学者学生,就情有可原。
-
0
不是我 2016-03-09
被海登·怀特的“元史学”概念所启发,作者的教育背景让他有优势看清楚中国(大陆)的历史书写,然而最后提出的“在时和开放的中国近代史”说了几乎等于没说。
-
0
青年哪吒 2014-02-12
嗯哼!那些筛选、融合各种材料的史学工作者永远成不了伟大的历史学家,但我们不可以因此而轻视他们,我们更不可以将他们与伟大历史学家相混淆,因为他们是一些必需的泥瓦匠和为师傅服务的学徒,就好像法国人过去常谈到“梯也尔先生的历史学家”那样。
-
0
atreides 2015-06-06
解释了“近代史”这个领域内“历史书写”的由来,让人对不同领域之间历史书写的差异性有所了解。读来非常有启发性,建议每个历史学专业工作者都应该阅读。不足之处是,和很多史学史著作一样,对涉及的史学著作介绍过多,其实民族主义叙事不一定是很成体系、有逻辑的,符号和议题更重要。
-
0
Googol 2015-05-03
好书!书中并没有给出结论,反而考察了各个流派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对于只在学校里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人来说,提供了很好的资料,来展现更完整的历史。不过对于建国后台湾对历史的表述没有涉及,略可惜。
-
0
履空 2015-06-20
关于三十年代的国家主义转向和激进时期的代际利益斗争的叙述尚有可取之处,除此以外就只是按部就班中规中矩的大陆近现代史学学术史而已。或许重要,但并不精彩。
-
1
Ray 2017-02-21
中国近现代史叙事综述,聚焦于“革命”和“现代化”两脉,本着溯因和解构的路数,呈现不同时期高度政治化历史书写之弊,提出“在时”within time“开放”open-ended的编史纲领。全书结构朗目,编史观念基本认同(和反辉格的涉身语境评价后置如出一辙,)行文前后略有重复,内容稍显单薄。汪荣祖的书评和再评眼光老道,前后论辩策略不同,剑锋所向颇值玩味,一并读来获益不少。
-
0
fateface 2014-09-14
中国近代史的必读书,对史学史的清理很有“局内人”的洞见。
-
1
摸鱼不如 2015-04-08
叙事视角下的史学史,革命与现代化的叙事之争,政治与学术之间、过去与现在之间,要明白的是在何种情况之下历史被如此编制,不迷信任何一种叙事,光影斑驳真实虚假自是历史免不去样貌。
-
1
Sarcophagus 2016-08-05
外转内销,政治意义大于学术意义。若荣渠师故去时问世可与《在中国发现历史》同台风光。似合外国人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亦能刺激经过历次论争的学人及脑子不安逸的中学历史教师。虽或有删节,且并无理论创新,但能在大陆出版,又看胡绳戚本禹冰点事件等诸多行文,已属难得。
-
1
168 hours 2014-07-21
算是梳理了近百年来有关近代史的”史著思想史“,但感觉对于马克思主义史观在40-70年代着墨有些过多了。另外49以后对于台湾、香港等地的近代中国的话语建构基本没有描述,这部分内容我觉得还是很需要的。
-
1
秦慕周 2015-06-27
现当代史学史的一个简要版本,前十七年中国史学有很多有趣的面向可以揭示……这本书的缺点也很明显:告诉我了建构的过程,然而建构之后的驱动型力量是什么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的部分,这本书没有回答,真希望日后有人指点迷津
-
3
苦茶 2014-12-14
在这部书中,李怀印通过梳理民国至当下对于近代史叙事,发掘出政治、时代对于历史叙事产生的影响,并对于当下史学的发展进行了评估。从全书看,他选取的史学家与著作是比较有限的,但是还是很有代表性。推荐他对于胡绳前后近代史叙事的差异分析。虽然李怀印是最早提出现代化史观的学者,但是很明显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李怀印还是提出了他对于现代化史观的批评。不过,许纪霖等人就缺乏这种应有的反思了。
-
2
功夫熊猫小碗熊 2016-07-19
一如笔下经历过近现代史而又书写近现代史的史学家有选择地使用史料、挑拣事件、营构叙事和靠拢目的论,经历80年代史学转向、亲炙一时红人再书写这段历史的李氏裁剪硬拗亦多。海登怀特不算时髦,援引西方理论奥援亦未深究自现代化比较史到全球机制史再到后殖民后结构新文化史之社科主骨转换,以此引领游览中国史学亦必多失落,如民国时期现代化与新时期现代化在经济体制、政体偏好、国族建构和全球竞争上理论背景明显不同,后现代+中层转向亦不止杨念群赵世瑜路数。选人确为一时俊杰,但多处失于大段引用(如戚本禹)加强行套用主题,文革激进化几乎全为理论叙述,代表作品缺缺,似未用好海外资源资助。罗荣渠一路现代化史叙事似被过分拔高,传统经学史料训练又似谈及太少。值得一读只有多名马克思主义作者在选萃经典论断上的差异和部分八卦争宠史。
-
2
贝加尔海 2014-11-16
作为一本2013年出的英文书,从材料、立论到论证是为平庸的不恶……一部细节的学术史 倒是有几条材料有八卦+线索的作用
-
4
六平斋旧主人 2013-12-09
自称研究的是“历史书写”,作者“主观意图”从头贯到尾,而研究的对象也被“想象”得无一不“主观”。所以全书给人印象,不是什么史学史或者学术史,只是披着史学外皮的文化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