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图书网 > 冷眼探花郎的图书主页

冷眼探花郎的评论

  • 经典淡出之后
    罗先生行文好用转译的西式词汇,这跟杨国强好用偏涩的中式词汇形成鲜明对比,这两种特色均使其文字不易读。但除去词汇使用习惯的问题,罗先生表意比较直接,行文有脉络条理,此一点似胜于其师余英时;但其引用材料稍显堆砌和零碎的特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我看来,附录的那篇采访稿倒很值得推荐,里面罗氏叙述平实简洁,完全没有写文章时那种不免刻意的遣词造句。
  • 依然如旧的月色
    此书的集结有些应事,布局前轻后重,真正属随笔性质的寥寥可数,两篇作者自评都不高的旧作不如不收,自序一类的文字也有凑数之嫌。个人以为最值得一读的是“中美关系”及“清末帝王教科书”两篇,其中前文即自序所言的十年前的“悲怆陈词”。其实我倒是很期待茅氏所言的“不便于结集”的文字。从“张之洞”一文看,茅氏真是陷到琐碎考据的泥潭里抽不出身了。由此我想到了余英时的《朱熹的历史世界》,素称博而约的余氏也不免陷身材料的海洋,好在余氏浅尝辄止,才得以全身而退。相比而言,茅氏倒真是有些义无反顾的魄力,希望他真能如愿回归到“宏观叙事的阳光大道”。
  • 近代中国史学十论
    罗氏文章标题总是大而无当,内容则总是琐碎浮泛;罗氏读书视野宽泛,但缺乏真知灼见,一部书读下来,重复之论不少,精辟之语罕见。罗氏重学术渊源,比如其将茅海建归入中山大学一脉,遥接陈寅恪学风,但其实风马牛不相及也。其自认钱穆、余英时一脉传人,且多引蜀地前贤壮声色,尤其推重蒙文通,其实蒙氏朴实开阔的治学风格,他并未真的袭取几分。就浮论这一特色,罗氏真可与晚年朱维铮一较高下,但朱氏行文条理明晰,比起罗氏的夹杂不清略高一筹。
  • 走向世界
    这本书材料充实,论述细致,是钟氏心血之作;辑录《走向世界》丛书和撰写系列提纲式序言这份劳作,也获得了前辈学者的肯定。钱钟书写的简短序言相当有意思,值得细嚼。从历史过程如男女“搞对象”这一神奇比喻来看,钱先生的思想境界真的可以比肩梁启超、陈寅恪等前辈大师了。而著者对梁启超的个人评价,恰恰显出自己见识的偏颇。
  • 野人献曝
    粗略读过,沈从文行文冗长而少条理,所述又多属偏门,如非对此深感兴趣之人,恐怕不易卒读。但沈先生是实干家,在文物方面也真有见识;编者在序言里却殊少敬意,把挺有意义的事情搞得像是应付差事,令我深感不爽。沈从文最后一篇谈“胡子”的文章,很值得一读,应该为埋首书斋的专家们引以为戒。
  • 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
    虽然裘先生功力似乎不如前辈大师精湛,但其谦虚坦诚、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朴实无华、不辞繁琐的行文作风,都使我由衷佩服,这是一个真正学者的灵魂。不带着专家的高帽眼空一世,不靠着老师的名头自高身价,就凭这两点,裘锡圭不知比朱维铮高出多少个档次。尽管裘老文章写得不够漂亮,但文如其人,平淡之处见功力。我要为其点赞!
  • 中国古代文明十讲
    比裘锡圭那本薄很多,也易读的多,而价值也就相应的不算高。作者与裘氏齐名,但裘氏是真正的学者,李氏似乎名过于实。也难怪,因为李氏师承里哲学路数偏重,所以文字中浮论较多,水分大;裘氏是正经的古文字学师承出身,写文章固然繁琐枯燥一些,但干货多。同样是丛书之一,裘书比李书严谨多了。李氏行文貌似很谦虚,但其对于廖平今古文学说的无端质疑,正显示出其根本没读懂许慎的《五经异义》,更不要说卷帙浩繁的《六译馆丛书》了。
  • 天道与人文
    高山仰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