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图书网 > 云清的图书主页

云清的评论

  • 重构近代中国
    第一次系统地回顾了20世纪初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在各个时期的中国近现代史历史书写范式。为我们展现了从“马克思主义史学范式窠臼”到“后现代主义”化倾向的历史书写,再到现在“全民写史”“公民写史”的全景历程。历史长期承载着政治使命,游移于权力和思想中。我们期望着“董狐笔”和“太史简”,可是被裹挟于时代权力旋涡中的历史中,又有多少的言不由衷和微言大义。
  • 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
    “如果我们把视界放宽到整个时代的历史意识,及他们与政治、社会的复杂互动,则有一个相当广阔的原地摆在眼前”。晚清民初的“国家、社会、史学”的创构与学风的流变,深刻的与社会政治相关联。相应的史学知识与记忆的社会性便彰显出来。王汎森洞悉到“经学向史学的过渡”、“新旧史料的观点冲突”及民国学风的转变,只是观点鲜明却论述驳杂,偶生荒芜之感。
  • 缠斗
    诸多观点与其说是颠覆性强,不如说是普及性不够。袁伟时虽有燃灯之举,但一家之言倾向过于浓重,往往论而不证,反而使得文章有失偏颇,未能公允信服。我们疾虚妄,但同时反背驰。制度,平等,自由和法制是一味良药,但还欠火候。缠斗终究不是以理服人的终南捷径。
  • 中国记忆,1966
    索朗日“游历”北京、南京、苏州、大同诸地,在这种不经意间发掘和剪裁出平凡且生动的生活印记。1966年的中国,个人生活已然被时代命运所裹挟,山雨欲来风满楼,无论是印章还是头像,无论是旗帜还是大字报,处处显映文革的时代印迹。但可曾想,仅仅五十年,一切都恍如隔世。幸好文字和照片是凝固的艺术载体,这是私人性质的国家典藏,使寂灭的东西在时间深处得以存留,截流了生存痕迹。公共历史和个人记忆相关联,以私人叙事来补国史学之阙,让我们记住了那些时光。在年代感的画卷中又重拾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