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图书网 > 洣歌的图书主页

洣歌的评论

  • 苦海求生
    难民们面临着怎样的现实,采取怎样的保全方式,又在战中或战后如何叙述自己遭遇的苦难经历;政府及其决策者怎样制订战时策略,又怎样影响到难民乃至整个战后中国社会。面对着现实的、直接的、地方化的战争,还能用“民族主义”一以概之吗?
  • 革命的张力
    对于知识界与政治的关系变化似乎有这样一种理解:五四时期提倡思想和个性解放,到1920年代中期走向政治与社会革命,大革命失败后被甩出政治(共产党分子被清洗出“正统”的革命队伍,其他的知识分子失望彷徨因而却步),到1930年代出现对政治的疏离,到抗日战争时期建立起统一战线,内战时期又面临再一次的政治抉择。作者虽然只关注大革命前后文学知识分子的历史处境和思想探求,但提出的议题非常关键:以“20年代末新的思想革命既是对五四的颠覆,也是对五四的继承与深化”为例,去思考该如何把握这种表面的断裂和内在的连续(五四以后从思想解放转向政治革命,不只是因为外部政治力量如政党的强力介入,更因为五四本身的理想主义在遭遇现实过程中所产生的碰撞、变形甚至颠覆)。这不单单是“革命的张力”,更是“历史的张力”吧!
  •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民众
    面对日军入侵,乡村地区由农民所构成的民众最先的诉求是生命安全和温饱问题,然后才有奋起斗争和退守维持的两难选择甚或相互转换。要让民众的“生活逻辑”和“抗战逻辑”结合,是国共双方都需解决的问题。中共在太行根据地“减租减息”和“整风运动”等社会改革,试图激发农民的民族主义并动员他们参与抗战,有一定的成效;但无论是中共的动机还是民众的反应,都不能被当成“铁板一块”。作者亦坦言,文化教育因素对民众民族主义意识的形成未予关注,期待以后的研究。
  • 中国人留学日本史
    粗略翻完。概览式叙述,史事勾勒较清晰。1896-1937年的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留学生在日本的社团组织与书籍翻译、革命思想传播与革命实践活动,尤其是成城学校入学事件和反对《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事件记述甚详。
  • 抗战时期中国的后方社会
    抗战总动员中的物力与人力问题,粮食征收和兵丁征募,都遇到了难题。沸腾的民族主义及其光与影,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中的界限和问题点。
  • 民国知识人
    四次讲座,四种视角。教育制度史,废科举之后制度层面给知识人带来的变化,而非知识人内在的心理调适(可参阅罗志田等人的研究);人物传记史,金华施存统的个案,如何在知识、时间和空间等诸多层面经历转变;都市政治社会史,上海的本地知识人与外地知识人如何借助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抑或被排除在本地人之外;文化史,知识人的生产工具的变化,如何影响其运作方式的变化(如印刷出版、媒体宣传)以及文化场域的结构变化(如政府公权力对知识人工作的介入)。
  • Provincial Passages
    从空间层面去考察共产主义的起源,以一个省的空间单位为出发点,考察激进分子各种思想或理论倾向及其实践的社会和文化来源。施存统,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革命者,在不同时期的各种影响下做出的不同抉择。
  • Chinese Elites and Political Change
    二十世纪头三十年的浙江精英与政治变革,浙江省级分区模式研究的开端。核心区与边缘区,经济发展和外部影响的不同动力。
  • 何种政治?谁之现代性?
    现代性的叙事版本。如何认识现代性政治、政治现代性及二者之关系?
  • 儿童与战争
    战争,一方面在打破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界限,儿童要承担着与成人同样的战争创伤和抗战责任;另一方面,无论是“民族主义话语”的关联,还是“小先生”的塑造,都让“儿童”的身份更为轻易地被政府和文化界人士所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