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其薄而轻,这本书每次出差我都放在包里,在飞机上看一看,断续花了半年的时间才看完。本书是与学习相关的一系列脑科学研究成果的汇总,这些研究跨越了整个20世纪,涵盖了许多相当重要的发现,描述了一系列与普通人的直观感受不大相同的大脑学习机制。
与我们的感受不同,其实就是和传统教育机构所推崇的模式不同,毕竟学校、甚至语言和文字都是人类历史中相当晚近的时候才出现的。既然大脑运作机制主要由生理特征决定,其形成还是依赖于占智人演化过程主体的早期岁月,也就是智人尝试使用工具、通力协作并慢慢遍布世界的那些年代。人类在并不了解这种运作机制的情况下,已展现出超越其他生灵的学习能力,渐次发明出数量惊人的成果,进而改变了整个世界以及我们每个个体的命运。而现在,当科学家们开始研究这种能力本身,我们理应指望通过理解学习的特点,而发展出更好、更有效的学习技巧。
本书分为十章,每章围绕一个观念展开,讲解相关的科学实验并分析结果的含义。总结一下,这十章的关键词分别是故事、遗忘、环境、间断、无知、分心、渗透、混合、感知和睡眠。虽然并不都像是正面词汇,但研究显示,以上每一项事物都确实有助于人类的学习。十个词中,最基本的是故事。人类的思维方式是叙事性的,讲故事是我们看待和理解周遭世界的基本方式。“英版福尔摩斯”里提到的思维宫殿,或是“位置法”记忆训练,又或是“山巅一寺一壶酒”,都是最直白的通过故事记忆的例子。但实际上,人类几乎完全依赖故事处理所见所闻 。无论有意还是无意,正是通过编制自己的故事,我们才能记忆和理解汹涌而来的各类信息。将故事刻印于脑中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而此时,其他的手段便纷纷上场了:遗忘是为了去芜存菁,记忆可以融入环境 ,间断反复能加深印象,无知和错误是达到正确的途径,分心旁顾可以沉淀心思,慢慢渗透(percolation)才能灵光乍现,混合可以提升效率,感知能够形成直观印象,睡眠放在一天的最后来巩固学习成果。所有这些关键词背后有一条共同的伏线,学习不宜与人生的其他部分割裂。闭门苦读、临时抱佛脚、毕其功于一役,这些让人痛苦的学习方法,也是不那么有效的方法,至于一蹴而就、天降神授,更是痴心妄想。高效的学习是也仅是操之以诚、持之以恒、细水长流、贯穿始终的。学习没有捷径,但也不会是绝壁,走一走,歇一歇,再走一走,人们就有望收获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学识。
本书作者是一位科技新闻记者,写作风格也相应地带有新闻报道的特点,比如他会直接引用被采访科学家的话,这在一般的科普书中颇为少见。个人感觉此类试图拉近作者与读者距离的手法有些多余,但还不至于影响阅读。
------------------分割线-------------------
以下整理书中提到的学习技巧:
在M天内如何有效地分配N个小时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仍然是个未解之题,但间隔排列学习时间肯定比考前突击复习要好。不但是在M天截止时效果更好,也有助于学到的知识长久地驻留在记忆中。举例而言,如果这周日要考试而你一共打算花三个小时复习,那么比起等到周六夜里再花这三个小时,更有效的方法是在周一、周三和周六各花一个小时。
熬夜复习还有别的坏处,因为睡眠是巩固白天所学的重要手段。研究者认为快速眼动睡眠有助于平复情绪、巩固模式识别和归纳演绎的能力,二阶段睡眠有助于运动机能的学习,三四阶段的深睡眠有助于记忆。每个人的睡眠模式都很类似,其中睡眠后期是二阶段和快速眼动睡眠交替出现,因此识别能力和运动能力的巩固尤其会受睡眠不足的影响。
很多学生平时一向觉得学得不错,实际应用所学时却不如人意,这是因为他们陷入了fluency illusion(轻薄的假相?冒犯了,西索)。他们只是熟练掌握了真实的知识体系的某个片面、僵化的切片,就自以为学会了,却未真正理解其本质,也不能灵活应用。这种程度的掌握,顶多能帮助他们在僵化的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罢了。
学校考试的目的是给学生划分三六九等,但对学习而言,更有意义的是能够捕捉学生在知识上的缺漏,并提醒他们注意改进的测试。记得温瑞安写过一个江湖诨号“百败将军”的小配角,这位高手自出江湖历经百战,无一胜绩,但武功却在一次次败仗中得到提升,对手也一次比一次更为厉害,最后居然也因此闯出自己的名号。虽然是凑巧,温却精到地写出了测试对于学习者的目的。此外,本书也提到,最有效的测试其实是教课。只有在把所学教给其他人时,你才会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学了什么,又掌握多少。(对我而言,写这些总结,也是一次“教”的尝试。)
不光是犯错,分散注意力也是有利于学习的。正所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在已经认真投入但却遇到障碍时,最好是先做些别的。这时大脑并不会把之前正在处理的问题完全放下,而是在人们意识不到的后台继续运转,并将一些新的环境信息也整合进来,新的突破也有可能在吸收了新的信息以后发生。所谓灵光乍现,比如凯库勒发现苯环的事迹,多是这种情况。
和分心有相近处的概念则是percolation。这个词应该兼具“润物细无声”和“积跬步以成千里”等多种含义,很难恰如其分地翻译成中文。书中用了许多作家自述的写作经历来说名percolation的运作机制。这里补充一段老舍对《骆驼祥子》写作过程的描述,同样是极好的实例:“我... ... 一天到晚心中老想着写作这一回事,所以虽然每天落在纸上的不过是一二千字,可是我放下笔的时候,心中并没有休息,依然是在思索;思索的时间长,笔尖上便能滴出血与泪来。”
再说说“毛泽东闹市读书”这事儿吧。在特定环境下(比如安静的教室)写入大脑的信息,较容易在相近的环境下被记起。这是因为背景信息会和需要记忆的主体信息纠缠在一起。为了让学到的知识能在更广泛的环境下得到较好的应用,应该把主体信息和背景信息解耦,也就是在不同环境下反复学习同一内容。所以毛主席如果真的想把书读进去,也不能天天搬着小凳去菜市场,还是要经常换换环境才行。
最后,祝大家学有所成。
学习是漫漫长路
对“学习是漫漫长路”的回应
《How We Learn》热门书评
-
学习是漫漫长路
7有用 0无用 锡兵在途中 2016-02-06
因其薄而轻,这本书每次出差我都放在包里,在飞机上看一看,断续花了半年的时间才看完。本书是与学习相关的一系列脑科学研究成果的汇总,这些研究跨越了整个20世纪,涵盖了许多相当重要的发现,描述了一系列与普通人的直观感受不大相同的大脑学习机制。与我们的感受不同,其实就是和传统教育机构所推崇的模式不同,毕竟学...
-
改變我對學習過程的認識
6有用 0无用 perfm0n 2014-12-01
我以往學習新事物從來都是琢磨要學的東西,沒有反思過學習的過程。這本書對我比較有啓發的幾個概念:testing effect,時常自我測試要比重讀材料更有助記憶。percolation,如果stuck了,不妨把問題擱置一邊,讓大腦background process。常見的例子是不少作家喜歡早上死磕,...
-
那些关于学习的小真相
0有用 0无用 电影小汤圆 2017-03-29
Benedict Carey 在2015年出版的书:How We Learn: 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When, Where and Why It Happens里面,阐述了学习的真相,也介绍了一些技巧。虽然已经记不清读过多少本关于学习的书了,但是这本书里提到的某些发...
书名: How We Learn
作者: Benedict Carey
出版社: Random House
副标题: 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When, Where, and Why It Happens
出版年: 2014-9-9
页数: 272
定价: USD 27.00
装帧: Hardcover
ISBN: 9780812993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