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讲的是如何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法学中的问题,如果以经济学的方法去解决法学中的问题,在追求正义的过程中为什么会兼顾效率、为什么要兼顾效率、如何兼顾效率:
第一章 法学干卿底事?
主要回答一个问题,为何经济学在法学领域可以获得比在其他领域更大的成功(带入更多的养分)?
原因主要是研究对象类似:经济学主要是处理双方间、一对一的关系,法学与之类似。
第二章 你的房屋 我的房屋
受过法学训练的人,在分析问题时,有两个参考坐标系:一种是一般人具有的“传统智慧”与“风俗习惯”;另一种是法学教育里学来背来的法条和解释。
经济学者则是有自己的一套行为理论,以行为理论作为其参考坐标。在追求任何价值时,都应考虑所破费的资源。
第三章 刻画经济人
经济学家归纳出人的两点特质:理性、自利,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追根到底,总可以归到人的这两种特质上。在法学中,对于人的特质并没有特别的探讨,但从理性、自利的角度,反而很容易理解法学中的很多问题,比如侵权法中的“理性人原则”。
第四章 人生而自由平等?!
法学研究偏重于规范式的论述,而经济学研究偏重于实证式的论述。规范与实证式的论述,各有功能。借着实证式的论述,可以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隐含的因果关系,以及变化调整的可能性。借着规范式的论述,可以掌握一些抽象的理念以及所隐含的价值体系。规范式的论述可以指引革新的方向,而实证式的论述可以检验可行的步骤。
第五章 个体行为和总体现象
个体行为:目前经济学家唯一能坚信不疑的,只有需求定律而已,即“价量反向关系”。
总体现象:研究方法包括“代表性的个人”研究法;主要成员、主要组成分子研究法;“个人过渡到总体”分析法等。
第六章 故事书里的故事
通过八本社会科技的论著介绍了:
1、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在政治领域里,最高指导原则是“平等”,在经济领域里,最高指导原则是“效率”,前者可以缩减贫富强弱的差距,并创造公平竞争的机会,后者则为社会往前发展创造动力和诱因。
2、正义的理念应当是被各种现实条件所影响而形成的,不是超然独立于现实之外的。正义是地域性的,没有举世皆然的正义。
3、财产权的结构,不是根据抽象的原则而来的,而是被真实世界里活生生、血淋淋的力量塑造的。
第七章 经济分析的深层意义
经济分析与法学分析在材料上的区别:经济学者以市场里平凡无奇的交易为研究对象;相形之下,法律学者则是以各种官司为研究上的主要材料。
正义与效率的平衡(上)
《正义的成本:当法律遇上经济学》热门书评
-
衡量成本,追求效益的工具——正义
17有用 3无用 店长K 2014-06-10
自然法学派提出“绝对正义”的概念,在不完善的实在法之上,存在着完善的、绝对正义的自然法。乍看之下,这种正义虽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行的,但似乎能作为一种理想状态存在。然而细细推敲一下,也能发现这“绝对”是站不住脚的,正义...
-
正义无价也有价
13有用 1无用 柳言鹰语 2014-09-02
正义无价也有价“追求公平正义时,不能只注意结果,而必须考虑所付出的资源。也就是说,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不能无视代价。”这是台湾著名法律经济学家熊秉元教授在其新著《正义的成本:当法律遇上经济学》(东方出版社)中提出的“忠告”。对于法庭和法律学者来说,这些奇奇怪怪的案例,是呈现在他们面前、无从逃避的问题。...
-
正义的成本
10有用 1无用 Sofia 2014-08-12
正义的成本文/Sofia喜欢网购的人,往往会在购物评价一栏中发现这样的评语——实物比图片相差太远/质量太差/……本想退货,但是东西不值几个钱/运费太贵,不值得,所以不退货了。生活之中处处都有经济学。正如《正义的成本》一书中所说的,哪怕鲁滨逊一人流落荒岛,亦要涉及经济学问题。只是,我觉得,有时候过于计...
-
当法律遇上经济学
9有用 0无用 anancy 2014-07-01
这几天正是大学毕业生离校的日子,微信朋友圈里满是师弟师妹分享的离别伤感赠言,颇让我留意的是大家都在转的今年母校毕业典礼上校友代表雷建威律师的演讲录音整理稿,中间有一段:母校给予我最宝贵的是什么?我的回答是...
-
经济学征服法律?
9有用 0无用 林海 2014-06-18
法律经济学家熊秉元的新书《正义的成本——当法律遇上经济学》的序中,引用了罗马百科全书编纂者塞尔苏斯的名言:“法律是公正与善良的艺术。”相比之下,后起的经济学更像一门现代科学。当人们习惯于成本收益分析、边际效用递减、外部性溢出等经济学语词,并用它们来观察和理解法律时,或许我们可以说,“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