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谚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农业社会环境下,简单的以物易物早已经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这些事物性的工作其实都有一个背后的驱动链——钱,而往大了说就是家庭经济。百多年前的人,在面对西潮的时候,目光都盯在了社会制度、政治理念、文化教育方面,这也是中国人务实的体现——就像关注“七件事”一样,但经过一番尝试和变动之后,真正使中国的力量发展为“东风”的却是经济。
一家一户开门七件事就有可能搞得当事人焦头烂额了,如果范围扩大到一个社会、一个企业、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以至于一个世界呢?不知道要有几个头可以用来“焦烂”一番。的确,现代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全世界一盘棋”的阶段,每个在棋盘上的国家都想着让这盘棋好好走下去,但世事多变,接二连三的经济危机,也使这盘棋濒临崩盘的危机逐渐加重。在目前来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可以是获得了一次凸显自身价值的机遇,但到底是不是能够做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其实尚难遽下定论。
但重新梳理危机展望未来却是鉴往知来的主要途径,林毅夫先生的这本《从西潮到东风》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分析结果。林先生2008年担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这本书可以说是林先生近距离查看是经济走向的精心之作。在对2008-2009年世界危机的原因的分析上,面对西方把本次危机归罪于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做法,林先生以大量令人信服的分析,全面指出了此次危机是主要是由于美国金融监管机制过于宽松和自由化所造成。当然这种澄清的工作是容易做到使自己成为“事后诸葛亮”的,但林先生并没有止步于此。作为一名经济学家,他在本书中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来制止当前相互指责的混乱局面,进而提出可行性的规划和方案。由此可见,既要吸取经验教训,又要有所建设,这才是林先生的初衷。
在当下的世界状态下,林先生分析了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也分析了贫穷国家的发展样式,从而提出了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的构想。在这种构想里面,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种以第三方为中心的经济结构,但是这无疑是一个非常难以实现的构想,因为“理有必然,事无必至”,美国是否愿意拱手让出美元的主导权(让出后必然导致美国经济实力的下降)作为一个“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金融老大,恐怕到最后也要玩一把“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游戏——起码在最近保钓的过程中,美国恐怕也会怀揣着一分抑制“东风”之心吧。
东风乍起花未开
对“东风乍起花未开”的回应
《从西潮到东风》热门书评
-
《从西潮到东风》,中国后发优势的逆袭?——解密中国经济增长的密码
9有用 0无用 雪宝 2012-10-12
任何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的改革都是无法重来的社会实验,特别对中国来说,经历过百年战争和社会动荡的磨难,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邓公推行市场经济改革以来,背负了民族和国家几乎只需成功,不许失败的巨大压力。对于中国经济改革30多年进程所取得的成绩,林毅夫在他的新书《从西潮到东风》中非常清晰的总结了30年中国...
-
从商学眺望经济学:兼评从西潮到东风
8有用 0无用 翩翩 2012-11-12
(首先感谢一下中信出版社,从收到样书到现在已经一月有余,因为期中考试期间真的好忙啊: )在商学院当助教的时候,听到别人说过这样一个问题就很难忘记:——“如果那些(教商学的)教授真有那么厉害,那么他们怎么自己不用那些办法去赚钱呢?”后来自己有仔细的去想这个问题,实际上这种观点,总结的更抽象一些,是在“...
-
回归凯恩斯主义的救市
3有用 1无用 我非衣 2012-10-12
林毅夫的新书《从西潮到东风》的副标题为“我在世行四年对世界重大经济问题的思考和见解”。从2008年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和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到今年6月卸任重回北大教学,林毅夫和世界银行共同经历了世界经济自二战以来最为困难的四年。在应对欧美金融危机和促进世界全面经济的的双重压力下,如何...
-
书摘之《从西潮到东风》
3有用 0无用 三寸日光 2012-10-12
作者首先谈到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认为本轮危机发端于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后出现的金融体系崩溃。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金融监管放松所带来的高杠杆率,加上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执行的低利率政策,共同导致了21世纪前十年的流动性剧增和房地产泡沫的现象。房地产泡沫以及因监管放松而大量涌现的金融创...
-
林毅夫与他的西潮和东风
2有用 2无用 Cooltree 2012-12-23
经济学剑桥学派的奠基者马歇尔曾经认为,“近代经济学的创始者几乎都是性情温和、富有同情心和为人道的热忱所感动的人。他们毫无例外都坚持这样的信念:全体人民的福祉应当是一切个人努力和公共政策的最终目的。”这段铭言阐释了现代经济学背后的道德基石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