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是尼尔·波兹曼的代表作,其身为媒体研究的权威学者,却在这本代表作中展现了一般学究所不具备的机智与幽默,穿插在说理之中的调侃与揶揄使得本该枯燥的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但乐趣归乐趣,整部书的内容却可说是让人无法高兴得起来。波兹曼以平和的语调,道出了令人近乎绝望的内容——我们身处这样一个时代,“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全书内容环环紧扣,精辟的洞见令人看后无可辩驳。本人浅薄,也不想面面俱到地把全书内容罗列一遍,只是在此聊聊自己读完全书后的一点感触与迷思,以供方家一笑。
1. 技术是中性的吗?
科学技术的功与罪,对与错,是一个讨论了许久的问题。过去,我们总是说,科学技术本身并没有什么对错,只是工具罢了,它本身是中立的,关键是运用科学技术的人。对这点,波兹曼却从一开始就予以无情的批驳,在他看来,且不论其功罪问题,技术本身便与中立无缘。技术的改变,尤其是传播信息的技术的改变,会深深影响使用技术的人本身的沟通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正如钟表的出现影响了人们对于时间的观念一样,传播的技术手段,决定了所要传播信息的样式,甚至内容。更可以说,媒体传播的不仅是信息本身,更是我们阐释这些信息的意识形态与认识论。事实真是如此吗?同样的内容,无法用不同的媒介表达出相同的含义吗?在书本熏陶下成长的人和电视环境下成长的人,思维方式会迥然不同吗?由于家父是语文教师,使我有幸能够有幸一窥“读图时代”中学生的作文。读着那毫无主题,支离破碎,前言不搭后语的文章,令人不得不慨叹波兹曼的正确。在电视这毫无语境可言的媒体中长大的孩子,对所谓的结构,主题,文章布局又怎会令人满意呢?对当代学生的文字水平下降的报道虽然不绝于耳,但真正应为此负责的,也许不仅仅是教育本身吧……虽然技术的进步无法阻挡,人类也无法倒退回过去,但在沉醉于一项项新技术之前,也许我们也该好好思考一下技术本身,会如何地改变我们吧。
2. 网络,后娱乐时代的救赎?
波兹曼的预言,是针对电视时代所带来的娱乐的“泛化”,是对一切公众语言都以娱乐形式出现的担忧,是人们被动淹没在电视所带来的大量“虚假”信息中的悲哀。这个预言在美国乃至今天的中国,都已经成为事实。如今,网络这一新兴传播方式正日益成长,并且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无法分割的一部分。那么,这个全新的媒介是否把我们从电视所构筑的怪圈中解救出来,让人们重新学会思考和阐释呢?有人保持乐观态度,因为网络与电视不同,其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具有最高的自主权。在网络上,人们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搜索信息乃至发布信息。既如此,网络应该是自由意志者的天下了,如电视那般的泛娱乐化倾向,应该不会出现。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现实却是另一番情景:看看各大门户网站的诸如“广州街头出现女子尸块”,“莽少女抽刀捅伤两少年”,“女子一天两次火烧情人家”等等所谓“社会新闻”,以及这些网站链接中漫天飞舞的“半裸女”图像(按老罗的说法,全裸违法,只好半裸),关于网络的幻想也许就能够清醒大半——即使是波兹曼笔下的电视娱乐时代,也没有如此赤裸裸的仅仅为满足看客猎奇心而编辑的“新闻”。至于信息的获取,也并不容乐观。如果说电视是打开了信息洪流的闸门,那网络就等于直接让人置身于信息的汪洋大海。所谓的“真实感”在众多彼此矛盾又更加缺乏现实感的信息流前显得无足轻重。结论只有一个: 互联网不可能把我们从图像的电视时代拉回到文字时代。恰恰相反,电视时代的文化特性----比如强调当下、信息样式的支离破碎和信息的自洽,都更加深化了。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可以借助搜索引擎来主动获取信息,一切还不至于都沦为娱乐的附庸。也许的确有这样的人,但多数人真的是这样做的吗?某知名门户网站的热门搜索词中所充斥的“内衣”,“人体”,“走光”可以为此作注:人们永远是按自己的主观愿望来进行信息搜索,而这一愿望十之八九是指向“娱乐”乃至“性”。不过,网络的特性也意味着只要有心,还是能够找到一点没有被娱乐所“泛化”的信息,也是这个时代的一点希望吧。只是如果人本身已经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了自我,期待网络的力量只不过是痴人说梦罢了。
3. 1984,还是美丽新世界?
波兹曼在书中阐释观点时,始终围绕着《1984》和《美丽新世界》这两个反乌托邦预言。在他看来,更有可能变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人类会渐渐爱上压迫,盲目崇拜工业技术,从而丧失思考能力。当人们不再受制于痛苦的时候,又由于享乐而失去自由”。美国的情况也的确正如他所料,这是拜电视所赐。看完全书,不禁沉思,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又是怎样呢?不容质疑的是,在当代中国,波兹曼的预言看来早已应验。歌唱比赛成为社会现象;普法节目做的如同侦探片,后面还要加个“凶手如何行凶?”之类的互动问答……这一切与美国的情况如出一辙。但是波兹曼的预言也并非万能,至少在中国,政治还没有娱乐化。从新闻联播中的满篇“新话”,到中宣部那一长串的禁片,禁书名单;从维基的曾被封杀,到燕南,牛博的关关停停,都让人无时无刻不感觉到,所谓的“真理部”并不仅仅存在于奥威尔的小说里。1984?还是美丽新世界?也许,这不是一个单项选择题。不知道如果波兹曼身在当世,他又会做何感想……
娱乐时代的警钟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热门书评
-
娱乐才是正经事儿
938有用 89无用 叶子风 2009-04-21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一群顽强的动物,他们严肃又自作聪明,他们傲慢又神经过敏,他们颐指气使假托圣言以讹传讹,他们将错就错不知悔改批判愚民。” 别误会,这首歌赞美的不是羊驼,而是中国特色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他们的确...
-
有尊严的生命
382有用 22无用 菠菜 2007-02-25
年初一去拜年,无聊地坐在那里补齐了我一年份的电视时光,瞄了几眼联欢晚会,看了两集武林外传,然后把一年份的广告都欣赏个遍,最后彻底崩溃,妄图在亲戚家翻出本《红楼梦》来打发时间未果,回来一怒之下就开始看《娱乐至死》,一篇缅怀印刷术担忧多媒体娱乐的檄文。 当然八十年代的美国和八十年代的中...
-
新一代的开心怪
200有用 33无用 Bono 2009-08-28
但凡戏霸,必在旁枝末节上纠缠不清,大戏霸袁世清听戏看戏,还爱给角儿说戏,往椅子上一坐指鼻子教训楚霸王,别人的霸王都走六步,你怎么走了四步。六步四步,说破天差不过一米,短了省力,长了也不能就饭吃,但在内行看来,六步有六步的端重,四步有四步的轻佻,一来一去,整个楚霸王的性格就跃然台上,两步虽短,迈开来却...
-
刺向时代心脏的手术刀
167有用 3无用 [已注销] 2009-05-26
和波普尔一样,波兹曼提醒人们要警惕电视这个二十世纪的宠物,有所不同的是,波普尔焦虑的是电视中暴力、色情等内容对儿童的腐蚀,为此,他甚至建议政府牺牲言论自由立法对电视制片商进行管制,而波兹曼瞩目的则是电视造就了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令人恐慌的不是所有严肃话题都以娱乐的形式在公共话语空间狂舞,而是娱乐本身...
-
校内——浓缩版“童年的终结”
137有用 10无用 yn 2009-06-29
不知道大家上不上校内,本人是很早就开始了~眼看校内上同学们分享内容随时间流逝,完美地印证了尼尔·波兹曼的观点~最开始,大家分享最多的是美文,对应书中铅字印刷时代,那时候大家理性居多,分享文章主要是对自己及他人有用。校内签名也多为名言警句之类的~其后,图片占据半壁江山。正如书中娱乐报发展的初期~现在,...
书名: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作者: [美] Neil Postman
出版社: Penguin Putnam Inc USA
副标题: Public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Show Business
出版年: 1986-11-1
页数: 192
定价: GBP 11.39
装帧: Paperback
ISBN: 9780140094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