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本书后一个感悟是,技术手段承载内容的容器发生变化,从而令内容的表现发生变化,进而重新塑造了大众的共同记忆。
在没有文字、印刷术出现之前,谚语成为表达观点与知识的重要道具——脱离了当时的语境,我们现在是无法理解原意。而《娱乐至死》也提到一个例子,那就是所罗门王,一生记住了 3000 个谚语。而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则是,智慧的帝王。
印刷术出现之后则出现了新的对话系统,不单以语言的方式来对话,印刷在纸上的铅字成为容纳思想的器皿。而新的对话系统要求:
读者要能够发现谎言,明察作者鼻头流露的迷惑,分清过于笼统的概括,找出滥用逻辑和常识的地方。同事,读者还要具有评判能力,要对不同的观点进行对比,并且能够举一反三。为了做到这些,读者必须和文字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是由文本资深不受情感影响的推广所决定的。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好的读者不会因为发现了什么警句妙言而欣喜若狂或情不自禁地鼓掌——一个忙于分析的读者恐怕无暇顾及这些。
尼尔·波茨曼将印刷术通知美国人思想时期称之为“阐释年代”:
阐释是一种思想模式,一种学习的方法,一种表达的途径。……富有逻辑的复杂思维,高度的理性和秩序,对于自相矛盾地憎恶,超常的冷静和客观以及等待受众反应的耐心。
然而,当文字的力量逐渐被图片式的广告所影响,这种冷静、一定距离外的观察角度开始逐渐被动摇,直到电视机出现,则更是几乎完全摧毁了印刷术的话语体系——一切都反其道而行之了。尼尔·波茨曼总结电视时代,人们对内容的要求:
- 你不能有前提条件;
- 你不能令人迷惑;
- 你应像躲避瘟神一样避开阐述。
所以,一切节目就好像广告一样,充满无厘头式的语句,用音乐、图像激发人的冲动情绪,再然后提出一句绝妙的、好记的、让人容易产生联想的双关语,目的不是为了阐述什么道理,而是在人们娱乐的时候,方便留下印象。他总结了:
电视最大的长处是它让具体的形象进入我们的心里,而不是让抽象的概念留在我们脑中。
尼尔·波茨曼论证电视令娱乐精神最大化。他从一场严肃的电视辩论入手,来解释因为电视这种媒介是如何影响辩论这种形式——书中提到,美国开国年间,简直就是印刷机上的大国,人们阅读率极高,而且那些制造铅字的人,则享受着如今体育明星、电影明星般的礼遇。1840 年,狄更斯访问美国,受到“国王般的对待”。那时候,人们热衷于发表几小时长的演讲,以及辩论。但“电视辩论”出现,则形式遭到改变。
因为电视镜头的要求,每个人只能在有限的几分钟内完整表达自己的观点,很自然这不可能表达什么复杂的观点。而如果要吸引观众的注意,那么只能表达广告式的口号,所谓的警言妙语。无所谓思考,只有植入。
因此也好不奇怪尼尔·波茨曼会如此总结电视时代的对话体系:
在它们的语言中,没有关联,没有语境,没有历史,没有任何意义,它们拥有的是用趣味代替复杂而连贯的思想。
以及他如此总结电视的传播本质:
它需要的掌声,而不是反思。
然后,他援引了《麦克尼尔-莱勒新闻事件》的执行编辑兼联合主持人对好新闻的定义:
一切以简短为宜,不要让观众有精神紧张之感,繁殖,要以富于变化和新奇的动作不断刺激观众的感官。你不必注意概念和角色,不要再同一个问题上多停留几秒。
越短越好;避免复杂,无需精妙含义;以视觉刺激代替思想;准确的文字已经过时落伍。
《娱乐至死》读后感:电视打败印刷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热门书评
-
娱乐才是正经事儿
938有用 89无用 叶子风 2009-04-21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一群顽强的动物,他们严肃又自作聪明,他们傲慢又神经过敏,他们颐指气使假托圣言以讹传讹,他们将错就错不知悔改批判愚民。” 别误会,这首歌赞美的不是羊驼,而是中国特色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他们的确...
-
有尊严的生命
382有用 22无用 菠菜 2007-02-25
年初一去拜年,无聊地坐在那里补齐了我一年份的电视时光,瞄了几眼联欢晚会,看了两集武林外传,然后把一年份的广告都欣赏个遍,最后彻底崩溃,妄图在亲戚家翻出本《红楼梦》来打发时间未果,回来一怒之下就开始看《娱乐至死》,一篇缅怀印刷术担忧多媒体娱乐的檄文。 当然八十年代的美国和八十年代的中...
-
新一代的开心怪
200有用 33无用 Bono 2009-08-28
但凡戏霸,必在旁枝末节上纠缠不清,大戏霸袁世清听戏看戏,还爱给角儿说戏,往椅子上一坐指鼻子教训楚霸王,别人的霸王都走六步,你怎么走了四步。六步四步,说破天差不过一米,短了省力,长了也不能就饭吃,但在内行看来,六步有六步的端重,四步有四步的轻佻,一来一去,整个楚霸王的性格就跃然台上,两步虽短,迈开来却...
-
刺向时代心脏的手术刀
167有用 3无用 [已注销] 2009-05-26
和波普尔一样,波兹曼提醒人们要警惕电视这个二十世纪的宠物,有所不同的是,波普尔焦虑的是电视中暴力、色情等内容对儿童的腐蚀,为此,他甚至建议政府牺牲言论自由立法对电视制片商进行管制,而波兹曼瞩目的则是电视造就了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令人恐慌的不是所有严肃话题都以娱乐的形式在公共话语空间狂舞,而是娱乐本身...
-
校内——浓缩版“童年的终结”
137有用 10无用 yn 2009-06-29
不知道大家上不上校内,本人是很早就开始了~眼看校内上同学们分享内容随时间流逝,完美地印证了尼尔·波兹曼的观点~最开始,大家分享最多的是美文,对应书中铅字印刷时代,那时候大家理性居多,分享文章主要是对自己及他人有用。校内签名也多为名言警句之类的~其后,图片占据半壁江山。正如书中娱乐报发展的初期~现在,...
书名: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作者: [美] Neil Postman
出版社: Penguin Putnam Inc USA
副标题: Public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Show Business
出版年: 1986-11-1
页数: 192
定价: GBP 11.39
装帧: Paperback
ISBN: 9780140094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