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杜拉拉这本小说,是在来北京之前。一切在那个时候都是那么的无关紧要,以至于一天天数着日子过日子。于是,杜拉拉成为无聊消遣之物。读一本小说的最低境界就是融入其中,随着人物的心理跌宕起伏。杜拉拉起伏着,可是大趋势是向上,就像今年中国的股票一样,虽然在生命线附近震荡,但是随着GOVERMENT的干预,未来还是美好的。有了这个前提,故事也就成了完完全全的故事。本来是一本给职场有所提示的好小说,在我这却成了打发时间的读本。实在是对这本小说的侮辱。
时间会飞,那叫一个快。北京的研究生生涯就这样过了半年。都说生活是个大染缸,近墨者会因为粒子的扩散效应被染黑,近朱者也是同样原理。天子脚下,两公里外的皇族们天天大脑里装着都是国家大事,于是粒子不小心也扩散到我们的脑里。寝室有两个天天关注国计民生的孩子,那就是我和陈征。其实我觉得王怿同志也是关心国家大事,但是由于比较闷,而且政见不尽相同,也懒得和我们两个鹰派倾向的人吵吵。扯远了,说这本书吧,这本说的是白领的生活,如果某名博客所说,白领是烂白菜,想要上饭桌,进到肠子里而不是进到填埋厂里,那就得在生活中大大的下功夫。生活就是各种悲剧,其中最大的悲剧就是我们永远不知道别人的想法,特别是上司的。更大的悲剧是世间竟然有厚黑一物,而又有如此多的人们精于此道。于是杜拉拉天天算计着,最后竟然练就出来一副火眼金睛来,查人即可知其职业。话说此功也不尽然是如同葵花宝典之类的上等功夫,但是不失为人生入门的利器。杜拉拉的人生刻画很好的隐藏了他背后的男人们。王伟厌倦了职业的种种,于是选择了隐居,但是他的人生已经完全避免了如同海藻之类的悲剧,我们对他的境遇,是同情么,不,应该是欣慰,他只是提前进入了另一种境界。..对于其他如同陈丰之类的,他们依然悲剧着,围绕着主角杜拉拉进行着各种的悲剧。
人生的预期,就如同从上而下的瀑布,随着时间而下降。当年科学家的梦想和许诺,想想只能作为父母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生活的悲剧在走出家门的一刻,就时刻的威胁着大家。陈征的墨菲定律从性质上定义了人生的悲剧,就像王伟的悲剧,就是严格的遵循了墨菲定律。
于是,生活还在继续,而杜拉拉也在继续,让我继续读读杜拉拉二,也许会有很多新的感受。
研究生的生活,让人收获的种种。我想,考研的决定是绝对明智的,就像杜拉拉当年进入民企的决定。因为,这些经历最终会成为我们的本钱。
原来在身边的人都成了有钱人了,然而他们难道没他们自己的悲剧么。当他们在职场上各种奔波的时候,也许杜拉拉可以成为他们的人生动力。当动力耗尽之后,至少还有杜拉拉二。。。
期待杜拉拉二。。
一个关于魄力多于智谋的游戏
对“一个关于魄力多于智谋的游戏”的回应
《杜拉拉升職記》热门书评
-
职场小说的罗生门
988有用 59无用 水木丁 2009-04-08
2008年,中国的图书市场杀出的一匹最黑的黑马应当非《杜拉拉升职记》莫属了,这本书的出现,让中国的出版人突然恍然大悟,原来中国的职场女性是一个如此巨大的图书消费群体,她们对成功的渴望,并不亚于这个国家里的男人。犹太人说过,女人和小孩的钱最好赚。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如果要与时俱进的理解这句至理名言的...
-
杜拉拉:七十年代人矛盾的工作与生活
594有用 25无用 船长 2008-01-01
杜拉拉,一位草根出身的外企白领,有着七十年代生人“职业的一代”的标本式特点,做着一份不高不低的人事行政经理的工作,拿着一份不高不低的薪水,经历着职场的跌宕起伏。 就是《杜拉拉升职记》中的主人公杜拉拉,和大多七十年代人相似,她并不具有“纯种”的外企血统。她不是欧美500强的管理培训生,起初似乎也没有明...
-
抓紧看。。。
535有用 2无用 晨风 2009-05-18
我买回来还没看,就被朋友抢去看了,两晚上看完了,据说是很受启发,看来这本书应该真的很牛哦。我得抓紧时间看了...
-
为什么我们都要做杜拉拉?
423有用 8无用 无端 2009-01-07
生活本不应该是这样子的。有人问起寒假的打算,我想过了。就像133说的,要把自己的日子弄成锦缎。聚会或者相约,也就是锦上添花的事情,快乐更好,不快乐不愿意就抹掉自己看自己的织锦。有人约就整整齐齐的出去,没人约就告诉自己这是读书时间,应该充电应该紧张。然后再塞张光盘进碟机,看着看着就睡在沙发上。遵义的天...
-
杜拉拉的“Organization Awareness”
404有用 3无用 初学者 2008-04-26
看完了《杜拉拉升职记》,一本很轻松,流畅,而有启发的书,有淡淡的白领气。上周地铁里连续三天都看到不同的女孩在看这本书,可见这本书目前还在快速扩散阶段。在外企工作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看一本这样轻松,自然的书,作者是很有经验的,难得的是没有用那种过来人的口气教育别人。选择杜拉拉这么一个倔牛似的可爱女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