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拉拉,一位草根出身的外企白领,有着七十年代生人“职业的一代”的标本式特点,做着一份不高不低的人事行政经理的工作,拿着一份不高不低的薪水,经历着职场的跌宕起伏。
就是《杜拉拉升职记》中的主人公杜拉拉,和大多七十年代人相似,她并不具有“纯种”的外企血统。她不是欧美500强的管理培训生,起初似乎也没有明确的职场生涯规划。但在经历过乡镇企业的老板骚扰和港台企业“非人性化的苛刻”之后,杜拉拉终于在欧美500强企业找到了栖身之地。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争取,甚至是钻营之后,杜拉拉终于做到了人事行政经理的位置上。但经理的位置也只能让杜拉拉享受片刻成功的欢娱,这个位置亦是更多职场倾轧和复杂人事斗争的开始。
杜拉拉其实是一代外企人的缩影,他们的所有职业化训练皆源自第一家外企。虽然我始终怀疑,从民企到台企再到外企,杜拉拉的能力有没有真正提升。尽管表面上,杜拉拉能把活都搞定,功课(外企的惯用语,多指那些Paperwork)也做得很漂亮,并且还学会了一些汇报技巧和招聘技巧。但实质上有外企职业背景的人都知道,那些职业素养的提高,大多还只是遵照SOP(标准作业程序)的规范化,但这很大程度并不是真正的工作能力。SOP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让你学会如何在一个公司做一个工作人,并不见得是让你学会解决问题的技术。事实上,杜拉拉或多或少有投机的天份,她的升职,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因为她并没有傻到完全遵照SOP办事,而是打通了高层的关系。外企的职场成功人士,往往都具有那些挑战旧有程序的天份,其实这也并不违反大多数公司的文化。一板一眼地按照程序办事,并不会让你升职,程序的缝隙地带,正是让杜拉拉充分施展投机天份的所在。
投机的褒义词是“充分展示自己”,这也是大多数欧美500强的文化之一,事实上也正是蕴含在这些企业中的西方文化。杜拉拉在DB(在书中她就职的公司)之所以混得不错,我看有很大的原因是她的性格中本身就暗合这种文化。假若杜拉拉在国内企业工作,那这种个性非但不是优势,反而可能就是一个很大的弱势。
杜拉拉的个性强悍,凡事争取,很懂得维护自身的利益,必要时也会挑战(在外企,这词语叫做Challenge)别的部门,这几乎就是外企出身的人的普遍个性。但要说杜拉拉就此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职业人士,那恐怕也很难说,和一个真正的职业人士相比,杜拉拉还是有很大距离的,她还只能算是一个寻常草根找到好工作的典范,离成功,却还很遥远。
从杜拉拉的职位来看,管3个主管的基层经理,也并非是在销售、市场、财务这些核心部门,就算在特定的情况下算是“重要”,也至多是个重要的棋子。杜拉拉有个最大的弱点就是她还是个“有感情”的人,假使她还想继续在外企发展,恐怕这“感情”本身就是一个大忌。职业人士几乎是不能有感情的,至少她要懂得,感情必须深埋在心底。
杜拉拉的故事中,还穿插着和K/A销售总监王伟的恋情,王伟甚至还有段和小区经理Daisy、杜拉拉的三角恋情,这件事最终还导致了王伟的被迫辞职。虽然,这样的办公室恋情对于整日忙于工作而圈子不大的白领来说也是见怪不怪。但正如外企普遍的游戏规则,杜拉拉也知道,这种事情的发展最终一定会导致一个人离开现在的公司,所不同的只是方式和时机。这些事情的发生,也正是七十年代人矛盾价值观的体现:幼时所接受的中国传统教育和成年后所接受的西方职业训练之间的矛盾。
如果要我为杜拉拉下个职业前景的预测,我并不乐观。她的今天仅维系于一份工作,而且处境似乎也并非最佳。从既往处看,她显然已经完全否定了她那些民企、港台企业的职业出身,从未来看,她也似乎已经碰到了职业的天花板,很难再有上升空间,尽管她对升职加薪一直是孜孜以求。从婚姻来看,30多岁,也未为自己定下终生——书的最后,她和王伟只是再遇,而并没有交待一定就是结婚。即便是结婚,也有很多矛盾的地方,这意味着她的Base要从她喜欢的广州移到王伟的家乡北京,那并不是她真正喜欢和熟悉的地方。
也许正是这些矛盾,让书的作者要把杜拉拉的故事写出来与作者分享。毫无疑问,这书这肯定是熟捻欧美500强职场的人所写,同时,这书也无处不透着这代人的矛盾:公司与外部社会、职业与生活、工作与婚姻。七十年代人,面对割裂的成长方式与社会,也许矛盾正是他们的宿命。
杜拉拉:七十年代人矛盾的工作与生活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对“杜拉拉:七十年代人矛盾的工作与生活”的回应
作为一名刚刚从校园走出来的懵懂的大学生,对这个社会,有种不怕死的冲动,却也有一种无可奈何。社会就是现实,工作就是工作,没有谁欠谁,没有谁把你当成宝贝。
初入职场,连第一个选择都不知道对或不对。我大学主修人力资源,但是真的上班后,却发现自己竟然什么都不知道。初看杜拉拉,惊为红宝书,爱不释手,当中的人际关系处理哲学,拉拉的自信,拼劲,感情,都让我很是向往。
但是看了你的点评,突然发现,好像自己太过天真,HR的发展空间,HR的跨部门成长,职业生涯规划,很多现实摆在眼前,而这些,都是菜鸟我没有深入思考过的。
感谢楼主这篇精辟的评论,很受用。
我会继续关注
寻人启事:我们的杜拉拉
《我们的杜拉拉》寻人启事
郑重声明
在本书的编辑过程中,我们在网上精选了很多读者对“杜拉拉系列”的评论。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与其中一部分评论的原作者及时取得联系。如果您在本书中发现自己的评论,请尽快将详细的联系方式和地址告诉我们,以便我们支付稿费,邮递样书。并在“杜拉拉3”出版后,向您赠送“杜拉拉3”一本。
《我们的杜拉拉》蔡明菲编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博集天卷出品,2009年7月一版一次,22元
编者前 言
每个人的心底都住着一个杜拉拉
蔡明菲
2007年9月,《杜拉拉升职记》出版;
2007年12月,《杜拉拉升职记》销量突破十万册;当当网、卓越网小说类销售排行榜第一名;
2008年5月,日本第二大报《产经新闻》专题报道,《参考消息》全文转载;
2008年6月,《杜拉拉升职记》当选当当网终身五星书;
2008年10月,繁体版《杜拉拉升职记》在金石堂文学类图书销售排行榜第一名;
2008年12月,《杜拉拉升职记》销量突破60万册;
2009年1月,《杜拉拉2华年似水》出版;
2009年4月,话剧《杜拉拉》上海首演,完美谢幕;
2009年5月,《杜拉拉升职记》销量突破100万册;
⋯⋯
当我将关于杜拉拉的成绩罗列出来的时候,此刻我几乎有点得意了,哼哼,这么了不起的书居然每本上都印着我的名字,也就是说,我的名字和作者一样,至少被印了一百多万次了。不过,这种得意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我便又有些垂头丧气,我想大部分看这本书的人不会注意后勒口的小小的“蔡明菲”三个字,我还是老老实实低调做人吧。
闲话少说,说说为什么会有这么一本书吧。
《杜拉拉升职记》是2007年9月出版的,做这本书之前就有个美好而忐忑的愿望:希望看这本书的读者能够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得到一点启发,本意是分享职场经验。注意哦,我这里用的是“分享”两个字,不是“灌输”。
大部分人是要谋生的,逃脱不了给人打工的命运,不论你的教育出身如何。我本人就是接受了七年的高等教育,本来对自己的学历颇有些没来由的优越感,但进入职场后我发现,学校的课本里并没有教给我更多的谋生的本领。也就是说,我的学历并没有让我有更多的优势,而且通常高学历的人会表现出EQ不太高的特点来。不得不承认,中国的高等教育是有缺失的,很多东西,是要从实践中学习和总结出来的。而职场小说的知识和技巧正是来自实践的总结,这些经验的分享,恰恰正是高等教育的有效补充。
杜拉拉系列畅销以后,曾经有很多人问我,这本书为什么能卖得好?不同的人看了这本书会有不同的答案。在校大学生看了会觉得提前了解了职场是怎么回事,对于他们毕业后选择进入什么行业很有帮助;工作了一两年的职场新手会说杜拉拉教会他如何处理与同级、上级的关系;工作了三五年的人会说杜拉拉让他开始意识到了职场规划的重要性;中层管理者说,他们跟杜拉拉学习如何培养和激励下属;也有女孩子说,她们被杜拉拉和王伟的爱情感动⋯⋯
又要重复那句老话,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理,一千个人眼中也有一千个杜拉拉。
在这里跟大家透漏一个秘密,我每天都会去网上看一看关于这本书的评论。豆瓣网、当当网、卓越网,一些blog,基本上每一篇评论我都会仔细地看过。一方面呢,是满足我的虚荣心(看看我做的书多么受人欢迎),另一方面,我发现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会有不同的收获。在看这些真实的读者评论的时候,我自己也经常会深受启发,“我怎么没想到”这句话用在这里真是再恰当不过了。我想,这也是分享经验的另一种方式。
既然《杜拉拉升职记》的出版初衷就是分享,那么把它延伸开去,让更多的人一起分享读杜拉拉后的感受、心得、感动,不是可以有第二次的收获吗?
这便是做这本书的缘起。
所以在这本书中,读者阅读“杜拉拉”后的经验分享占了相当大的篇幅。这些读者中间既包括柳传志、徐静蕾、姚晨,更多的是普通读者读书后的心得与体会。在这里,我可以保证每一篇都真真实实由看过书的读者所写,而且让人读后有新的启发。
除了让喜欢杜拉拉的人能够一起“分享”感动与收获外,这本书还要与你分享作者李可的独家访谈和李可写给大学生的一封信。而且,读者可以参加“票选杜拉拉活动”,你将有机会参加电影版杜拉拉的开机仪式,与徐静蕾零距离接触,并在电影拍摄过程中探班。
精彩还在继续,让我们一起期待杜拉拉3的出版吧。
---------------------
◎向杜拉拉学习
075/启示篇_THE POWER OF LALA 34篇
156/激励篇_THE INCENTIVE OF LALA 17篇
187/希望篇_I HOPE 9篇
204/感动篇_MOVED BY LALA 17篇
在本书75页---204页,共收录了77位书友的77篇书评。
寻觅这77位书友,请书友本人或知情者发豆邮至“博集天卷”(http://www.douban.co
77位书友名单如下:
1. 从杜拉拉变成唐骏
written by tip
2. 谁人不生物,何处不江湖
written by赵之萍
3. 四月一书之《杜拉拉升职记》
written by皮皮刘
4. 杜拉拉的“Organization Awareness”
written by初学者
5. 杜拉拉2华年似水——小觑职场一角
written by 小小不然
6. 低头拉车,还得抬头看路
written by minox
7. 动什么别动原则
written by ゅ°唯衣≈(hard candy)
8. 关于《杜拉拉2华年似水》
written by Sophia
9、I Hate HR。I LOVE 杜拉拉。
written by曾小成。囧。(北京)
10. 杜拉拉的合理之处
written by 喜羊羊
11. 杜拉拉的合理之处
written by 喜羊羊
12. 读后的一点感受
written by 3面夏娃zh
13. 金钥匙
written by Monica Yang
14. 不同的角度,一样的精彩
written by K’s(西安)
15. 无声的学习,有力的思考
written by黑色走廊
16. 杜拉拉的启示很典型
written by ~>翅影<~(我说我,头发长见识短。)
17. 《杜拉拉2》的影响力不一般,也不只是一方面
written by ivypapa
18.
年华似水,匆匆一瞥;多少岁月,轻描淡写
written by Lauren
19. 杜拉拉的职场启示
written by宛城风云
20. 读书笔记之从杜拉拉身上学到的
written by佚名
21. 杜拉拉2华年似水——读书笔记
written by晚晚
22. 智商与情商孰重?
written by芭拉(成都)
23. 职场新人必读:跟杜拉拉学职场生存法则
from 豆丁网
24. 职场新人必读:跟杜拉拉学职场生存法则
from 豆丁网
25. 读书笔记1-《杜拉拉升职记》第二部
written by hellen
26. 职场,不是混就有出息的
written by梅林与凌微
27. 没心没肺是种美德
转载自《青年周末》
28. 向杜拉拉学习,40岁也不晚
Written by万年花城之旺旺爸爸
29. 向杜拉拉小女子学习
written by王秋实
30. 平常的描述,经典的哲理
written by 霜染枫
31. 思考。杜拉拉
written by侯鸟迁徙
32. 杜拉拉的成功学指南
written by bxt001@***.***
33. 拉拉其人
written by秀真
34. 年华似水
written by讲究人
35. ◎激励篇_LALA’S POWER
不怕付出,像拉拉一样去工作!
written by 暖.小小(我要把大象从动物园里救出来)
36. 像拉拉那样奋斗
written by Lauren
37. 杜拉拉升职记——人格彪悍,不惧挑战
written by 舍我其谁
38. 与人斗其乐无穷
written by兔叔叔
39. 像杜拉拉一样飞驰
written by 天蓝色转身
40. 向杜拉拉一样去奋斗
From《城市快报》
41. 让我们变得既成熟又年轻
written by 涉川君子
42. 让我振奋的职场小说
written by 南希810
43. 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在成长
written by wxgine@***•***
44. 自由自在地活
written by ∨ Sinɡ1e。
45. 高效沟通成就杜拉拉
written by 马也
46. 又见杜拉拉
written by Morpheus
47. 在《杜拉拉升职记》中要学会装傻
written by 江山
48. 在《杜拉拉升职记》中要学会装傻
written by 江山
49. 撅着屁股干活的好孩子
written by 微微一笑
50. 撅着屁股干活的好孩子
written by 微微一笑
51. 第二部远胜于第一部
written by棉花堂
52. ◎希望篇_I HOPE
即使故事完了,杜拉拉还会继续
written by香草烧鱼@电子式思维
53. 十分钟年华老去
written by只喝黑咖啡的小企鹅
54. 青春路正长
written by 佚名
55. 杜拉拉的梦想,一代人的变迁与历练
written by achene3
56. 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
written by孤山野老
57. 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
written by孤山野老
58. 华年似水
written by德肥堂主
59. 做个拉拉不简单
written by咩
60. 让我很想很想一口气读个完
written by al927@***•***
61. 我眼中的杜拉拉(A STORY OF LALA’S PROMOTION)
written by职业三段
62.我眼中的杜拉拉(A STORY OF LALA’S PROMOTION)
written by职业三段
63. 习惯的力量
written by lucydear
64. 想大声说:拉拉不负盛名~
written by小e绿茶
65. 如果我是杜拉拉
written by chas
66. 倔驴拉拉给我的第二次感动
written by艺恬小美美
67. 可爱的杜拉拉
written by春梦觉来心自警
68. 过程艰辛,结局温暖的书
written by teamwolves
69. 我们都是“杜拉拉”
written by胡吃海塞的恶果
70. 杜拉拉2-我们的似水华年,都给了谁?
written by spring note
71. 忧伤开满山岗,等青春散场
written by许多多-ed
72. 张小娴与杜拉拉
written by Jovoich.M
73. 与杜拉拉同行
written by panlvincent
74. 跌入李可的小世界
written by米朵拉
75. 现实主义的职场与爱情——读《杜拉拉升职记》一、二部
written by 百乐门小艳红
76. 小说•励志•指南
written by梓亭
77. 杜拉拉的梦想,一代人的变迁与历练
written by achene3
2009年6月24日星期三,11:50,博集天卷图书公司市场部 陈寿文
2008-08-13 16:13:56 吓大 LZ的点评极是....
拉拉只是一个升职,不是成功呢。
恕我愚钝,偶可没看到在外企里头的拉拉除了英语之外还有什么过人之处...
--------------------------------------------------
亲爱的友,外企可是英语为大
真正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远比你饱腹四书五经来的有用的多
以前一外企招聘会上,经理直言:外企的很多人能干不?不能干
那他为什么牛?因为英语好。
(英语好的概念不是你过了四六级甚至专八)
你觉得很生气,觉得他不如你,只是英语好,甚至只是口语好——但是这就是区别
英语不好,你连门槛都踏不进去!
So, English first, others next
拉拉的致命伤不是重感情(反过来我认为一定的情商在职场上是绝对必须的)。而是结构性的问题。除非她转到销售、市场这样的核心部门。
=====================================================
这个问题LZ和鲁伊萨都有道理,我觉得是一个度的问题——感情在某些时间某些地方可能的确会让人办坏事,但同样在很多时候是必须的,也是可以让人升华的(尤其是在人生大方向上)。
拉拉作为一个30岁左右的女人(并且未婚),尽管在事业上非常上进,但毕竟她还是一个女人,能做到这样已经不容易了,女人要达到LZ这样的要求的话还能称之为女人吗?所以,我觉得宁愿不要拉拉这么理性,这才真实。
但从男性的角度出发,LZ的话的确非常具有警醒作用,80后尚在思想上尚未如此理性,这还需要历练、观察、学习来提升,虽然残酷,但我们开始理解,这些,都成功所必须的……
[拉拉的致命伤不是重感情(反过来我认为一定的情商在职场上是绝对必须的)。而是结构性的问题。除非她转到销售、市场这样的核心部门。不然,她再过几年,也不过还是个HR经理。这一层职场规划的问题作者提都未提,还有销售、市场部门之间、部门内部之间更加复杂的争斗也都被简化,可见作者的视野还有待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
作者视野确实有限,所以才会对《浮沉》这本书称赞其视野广泛,作者给《浮沉》写了序。
无论是《杜》还是《浮沉》,都是平民出身的70后中产阶级所做,从书中可以看到他们的矛盾。例如《杜》在工作与生活之间的难以平衡。
《浮沉》我看了几页,里面主人公是乔莉,原来是个前台,后来做销售。这2本书都是励志之作,这本来没有什么错的。但是中国社会资源有限。
不是每个前台都可以做销售。乔莉是个北漂,她自己没有什么钱,但是还是给卖报的另外一个北漂女孩一份生意。这里面你可以看到《浮沉》的个人奋斗、不抱怨社会的中产阶级价值观。
《浮沉》还极力写出乔莉的父亲“老机关”。这也可以看到一种矛盾。中产阶级喜欢自由,但是他父亲是个专制体制的里面的人。《浮沉》在介绍欧阳海时,说乔莉想,就是现在父亲那个机关也没有人敢说这么“专制”的话,这展示了专制中国政制的演变。这个措辞体现了对中国体制的反对。但是,她父亲就是机关里面的人。
中产阶级希望卖报的女孩向做前台的乔莉学习,依靠个人奋斗获得成功,然而,不是每个卖报的都可以进外企,不是每个群众演员都可以成为王宝强。
《杜》里面提出对付坏员工那个黛西,里面提到黛西要去网上发帖子说公司不好,公司早跟网站打过招呼,见了帖子就删。这在企业里面,叫公关。今天一份新闻说,三鹿奶粉有问题,事实上安徽阜阳奶粉事件就有三鹿上黑名单,但是该公司通过公关解决了。
《杜》里面没有把企业说那么差,因为黛西是个坏员工。《浮沉》把“不抛弃,不放弃"放在封面,但是北京晚报的苏文洋说,冲进上海警察局的杨某,也是个“不抛弃,不放弃"的人。
《杜》最后总结说,进企业要进去核心部门,然而杜拉拉本人就不是核心部门。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进入核心部门。
《杜》里面对人生的目的没有揭示,只是说自由自在地活,或者说,人生的目的是按照你想要的方式活。
但是要自由地活,首先要财务自由。《杜》的价值观是,先赚到财务自由,之后退休做想做的事情。
这个观点会遇到一个经典的问题,就是那个晒太阳的故事,你是赚够钱再去晒太阳,但是其实你现在没有钱也可以晒太阳。
李可大概是已经做的中产之上了,她已经财务自由了,所以可以写小说了。作为中产阶级,喊出财务自由的口号,这个很正常,这是大多数人希望的。马克思说,每个阶层有他自己的意识形态。李可推销这个价值观很正常。
有人曾经提出一个问题,说,中国这么多人,不可能全部过上中产的生活--这是从物质角度论。汽油,电力,房子什么的。这个问题我没有算过,也许事实如此。按照《杜》里的划分,中产开宝来、帕萨特之类(这是指几年前,杜拉拉刚进外企时。现在32万能买到80平的房子么?)。
王朔提出,承认社会分层,并且安于自己所在阶层的,都算中产。这是从精神角度讲的。
李可也属于安于自己所在阶层的人,按照《杜》里的划分,有小资,中产,高产,富人。李可说,人活着要自由,为了自由需要财务自由,为此需要赚钱。所以,为了赚钱,是打工还是创业,就全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了。我不需要做富人,我只通过打工做到中产就可以了。
创业有2个问题,首先你是不是那块料?其次,高风险高回报,你是否能承受风险。如果你财务自由后或者前,你就想创业,就象李可想写小说一样,那是另外一件事情,那里创业是你人生的目的。你可以在成为中产后做,也可以在穷困潦倒时做,没有任何区别。
我前面的评论里面,把70后写得太高尚了,其实也许大多数70后,当年去国企不过是为了一个大城市的户口,早想好了日后跳槽。70后是晚熟的一代,因为他们受得教育已经不能解释真实,他们只能自己思考和领悟。70后是完整的一代,见识了中国的变迁。70后是矛盾的一代,在新旧价值观的夹缝中无所适从。70后是辛苦的一代,出身平民,在大洗牌的年代想爬到一个更高的阶层,上有盘踞在生态链高层的50、60后,牢牢掌握着大部分权力和金钱,后面有80、90后咄咄逼人,象8,9点钟的太阳。
曾经的70后,现在大多已经成了社会的中坚,是职场“苦力”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消费的主力,是家庭的成员。可能有人已经成了富人或者中产,有人还在过着贫嘴张大民或者杨光的快乐生活。有人一路顺利成了明星,有人上学考研出国转了一圈也没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没准还把唯一一点积蓄都赔股市里了。这还说的是主流(狭隘的),统计学的,没有提到太子党,或者是出台得病死了的。70后是最好的时代的幸运儿,最坏的时代的牺牲品。
《杜》对于拉拉在国企和港台企经历,一句话带过,可以解读为对中国旧经济制度(国企)和传统文化(港台)的否定。而李可在自序中也说,拉拉是“典型的中产阶级代表”,字里行间是赞美和自豪。该书的推荐者也称赞该书“喊出了‘财务自由’的中产阶级口号”,立场非常鲜明。
当然,有人读了《杜》会说,自己不想去外企了:“文中那个李文华下面的杰生,30多岁了还只是一个主管,就算再能干也没用,其实现实这个样子很普遍” ;“看看公司里的人那么辛苦加班工作,在金字塔等级下苦苦煎熬,熬出头了当个经理也就20多万,得意成什么样”。这种评论是很典型的80后的评论。
杜拉拉的经历是典型的70后一代的代表,从国企,到民企,到外企。在外企工作的人,经常(自愿或者不得不)加班,工作不稳,竞争激烈,升迁缓慢,为什么还是继续在外企做?仅仅是为了钱或者虚荣么?我觉得不是。
这一代人大多有过在国企和外企工作的经历,最终选择了外企,其实是接受并且喜欢上了外企的企业文化,而外企的企业文化,又很大程度上是欧美文化的子集。
旧经济制度的企业里,工作是稳定的,收入是不高不低的,但是人却是不自由的;企业是很大的,人是很聪明的,效率却是低下的。这个命题今天的80后读者未必能理解,因为他们看到的有的国企也很不稳定,他们看到的有的国企收入还很高--这是中国社会缓慢变迁显现的不清晰的图景。
70后的一代人目睹了旧制度对人的束缚,于是寻找自由的出路,最终在外企落脚。他们愿意承受工作不稳定的压力,因为这是为了自由必须付出的代价。这个命题可以用下面这个简单的模型进行类比:如果你想自由换老板,你一定会主张,雇员可以自由换工作;OK,如果你主张你可以自由炒掉老板,那么,你不能采取双重标准,说老板不可以自由地炒掉我。
这个模型可以简单归结为,“主张即接受”,你主张一项道德标准,那么你也需要接受别人对你也使用这个道德约束。否则你就是在对人和对己上采取双重标准,那么你就是一个不那么纯粹的人,不那么高尚的人,不那么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从这个角度说,在外企上班的70后一代,有一点“为信仰而战”的意味--我喜欢这里的文化,我赞同这里的价值观,我愿意为此承受压力。这种感觉,是80后一代很难理解,更无法体验的。
一些人可能会觉得,将《杜拉拉升职记》和《围城》比较,有些奇怪,因为《围城》的视野更大,更象小说;而《杜拉拉升职记》视野小,并且其写作目的主要是给职场新人一些指导,象一本专业书籍。
我觉得,这种差异反倒值得比较一下。
从前中国的作家和作品,无论是大视野还是小视野,作品以悲观的居多;所谓“江郎才尽”,人到混的好时,就懒得写小说了,只有忧郁时才写得出来。当代中国的作品似乎不再是这样,抛开靠赚钱的写手不说,一个作家(虽然李可不认为自己是作家)以写指导手册为目的写小说,本身就表现出了作家的乐观情绪。
而比较两部小说的两个主人公,方鸿渐和杜拉拉,同样是30多岁,同样是大学毕业,同样是从小地方到大上海,一个男的,一个女的,显然,方鸿渐无论是婚姻还是事业,都不如杜拉拉。
两部小说的主人公,他们的人生都远未结束,但是拉拉的前景更光明,拉拉本人也更自信。
在内外交困的1940年代,钱钟书的《围城》以无奈的感伤,洞穿了中国现代化的艰难;1990年,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同样是描写寻求自身蜕变的中国社会,给理想主义划上了一个句号,但主人公小林的生活前景,却比方鸿渐要好。或者说,刘震云比钱钟书要乐观。
18年后我看不到新的描写转型期的小说,而是一个以自信的姿态,以讲故事的手段给“年轻的女孩子”传授对职场现实的操作。从前的男作家,男主人公,无奈的嘲讽,全局的视野;今天的女作者,女主人公,轻松的文笔,细致的操作,这些差异,显示了中国民族的进步。
这本小说的文字水平还是很高的,比如说写女人,杰生太太的出场不过是一次对话,对约兰达的概述只有一段,却足可以看到两种典型的女人。
象许多“从第三世界到第一世界”的民族的许多女人一样,女人拉拉没有逃出“30岁未能定终身”的宿命。这本小说轻轻写出了这个宿命。
从杜拉拉的职位来看,管3个主管的基层经理,也并非是在销售、市场、财务这些核心部门,就算在特定的情况下算是“重要”,也至多是个重要的棋子。
======================
而是结构性的问题。除非她转到销售、市场这样的核心部门。不然,她再过几年,也不过还是个HR经理。
======================
楼上两位说话颇有意思。
之前在天涯上也有资深经理人写文,谈到职业规划,和杜拉拉给李都的邮件一样,都力荐去企业的主战场,利润的核心部门。
要不然,很容易就边缘化了。就跟拉拉在文中大喊如果不在升值加薪上让员工感受到HR的重要性,谁还把你当回事呢?
事实上,这种边缘化的恐惧和苦楚估计每个HR多少会有几分体会,转岗和转行在多年的职业积累之后变得比较渺茫。每个hr对这一点应该是心知肚明却又无奈,所以这一层次的规划,好复杂。
有的HR在企业疲乏之后,去做咨询或者猎头,总算是到了主战场;如果是要换到其他核心部门,譬如销售财务等等,恐怕早早就要做好积累打下基础了,那么做HR经理也许只是职业发展中的一环?算是资源的积累过程吧……
如果杜拉拉能把这一段过程展现出来,对于初涉职场的我更有意义,不过即使没有后续的故事,仍然感谢杜拉拉的真实,对于处于职业生涯头十年的我,这是一部励志的小说。
在新浪网上看了免费的部分,已经颇觉有趣~~。本人也是70年代生人,和杜拉拉一样,在外企中打转,不过可能没有她那么敢说敢拼。
人一旦踏入某条河流,就没办法再转身了,很难想象现在还能够回到国企或者去当公务员,人生就是这样,就算不满足,又如何?
同意某个楼主的观点,没有最有钱的,只有更有钱的;钱多钱少,没有标尺。个人觉得,危机感少一点,欲望也少一点,幸福就会多一点。
从杜拉拉的职位来看,管3个主管的基层经理,也并非是在销售、市场、财务这些核心部门,就算在特定的情况下算是“重要”,也至多是个重要的棋子。
===================================
比较同意这一段。
可能跟作者的出身有关。杜拉拉涉及的和处理的,大部分都是一些很皮毛的事情。从最一开始的装修到后来稍微有点技术含量的用人和培养人。大部分的技巧都是人际交往相关的。不可否认这一点也很重要或者应该说十分重要。但,这一点却恰恰是最国企的地方。杜拉拉想必不可能靠着这一点做到更高级别的管理层,就连李斯特都是她可望不可及的位置。
所以,我认为拉拉的致命伤不是重感情(反过来我认为一定的情商在职场上是绝对必须的)。而是结构性的问题。除非她转到销售、市场这样的核心部门。不然,她再过几年,也不过还是个HR经理。这一层职场规划的问题作者提都未提,还有销售、市场部门之间、部门内部之间更加复杂的争斗也都被简化,可见作者的视野还有待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同学们学学其中人际相处的玄机或是参透一下杜拉拉对工作的热情态度,倒也是一桩美事啊。
《杜拉拉升職記》热门书评
-
职场小说的罗生门
988有用 59无用 水木丁 2009-04-08
2008年,中国的图书市场杀出的一匹最黑的黑马应当非《杜拉拉升职记》莫属了,这本书的出现,让中国的出版人突然恍然大悟,原来中国的职场女性是一个如此巨大的图书消费群体,她们对成功的渴望,并不亚于这个国家里的男人。犹太人说过,女人和小孩的钱最好赚。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如果要与时俱进的理解这句至理名言的...
-
杜拉拉:七十年代人矛盾的工作与生活
594有用 25无用 船长 2008-01-01
杜拉拉,一位草根出身的外企白领,有着七十年代生人“职业的一代”的标本式特点,做着一份不高不低的人事行政经理的工作,拿着一份不高不低的薪水,经历着职场的跌宕起伏。 就是《杜拉拉升职记》中的主人公杜拉拉,和大多七十年代人相似,她并不具有“纯种”的外企血统。她不是欧美500强的管理培训生,起初似乎也没有明...
-
抓紧看。。。
535有用 2无用 晨风 2009-05-18
我买回来还没看,就被朋友抢去看了,两晚上看完了,据说是很受启发,看来这本书应该真的很牛哦。我得抓紧时间看了...
-
为什么我们都要做杜拉拉?
423有用 8无用 无端 2009-01-07
生活本不应该是这样子的。有人问起寒假的打算,我想过了。就像133说的,要把自己的日子弄成锦缎。聚会或者相约,也就是锦上添花的事情,快乐更好,不快乐不愿意就抹掉自己看自己的织锦。有人约就整整齐齐的出去,没人约就告诉自己这是读书时间,应该充电应该紧张。然后再塞张光盘进碟机,看着看着就睡在沙发上。遵义的天...
-
杜拉拉的“Organization Awareness”
404有用 3无用 初学者 2008-04-26
看完了《杜拉拉升职记》,一本很轻松,流畅,而有启发的书,有淡淡的白领气。上周地铁里连续三天都看到不同的女孩在看这本书,可见这本书目前还在快速扩散阶段。在外企工作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看一本这样轻松,自然的书,作者是很有经验的,难得的是没有用那种过来人的口气教育别人。选择杜拉拉这么一个倔牛似的可爱女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