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前研一是亚洲知名管理学家,这在西方管理占据管理理论主流的情况下,很不容易。按道理哪里经济越发达,商业活动模式越活跃,哪里应该出第一流的管理学家。因为我相信,管理是门实证的科学,哪里的管理实践最丰富,就更容易出好的专家。从这个角度,日本出一个大前研一很正常,将来中国也应该出几个才合理。
大前研一《专业主义》是很有名的,我一直没有看,今年才买回来,最近在公交车上总算翻完了。
这本书有些观点现在看来,也未必全部正确,但有一个观点我是很赞同的。
就是真正的专家是要控制自己的情感,并靠理性而行动。他们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较强的伦理观念,而且无一例外地以顾客为第一位,具有永不厌倦的好奇心和进取心,严格遵守纪律。以上全部条件全部具备的人才,我才把他们称为专家。
大前研一一直强调真正的专家是把顾客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他具有真正的全局眼光,清楚顾客对公司未来的意义和价值,应该获得怎样的服务,并为此努力,我的理解是,努力让顾客获得满意的服务,同时要使这种服务在公司的可承诺能力之内。所以专家不允许“妥协”,要找到共赢的路真的是伤脑筋。
大前研一关于授权的观点也很精彩,授权者应该在认清下属的能力和技能并考虑到此人今后发展的基础上,确定合适的权限范围。说白了,你授权一个人就要想清楚如果此人不能适当运用此权力的后果,不能事后责怪,而前期毫无心理准备。这样的人本来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大前研一说授权就是对下属进行投资。这个想法也很好。
大前研一认为专家绝不认为自己的本领的绝对的,而是需要不断学习。这非常对,我也经常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比别人多看到一点就以为自己是专家,我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努力才能保持我专家的优势。我现在研究网络一年半了,我很快被很多人认为是专家,但我自己应该清楚,离一个全面的专家,我要走的路还很长。
大前研一强调专家要有预见能力,能看到别人看不见的未来,这样才能先行一步。为此真正的专家要享受变化。甚至不怕失败,执著探索,这点要求可以讲,大前研一说的不是普通的技术专家了,这方面的能力不太可能快速过时。能把握未来趋势的人是非常厉害的。
不过一个矛盾的地方,大前研一提出磨练直觉能力,这和他强调理性思考就矛盾了,感觉大前研一仿佛希望一个专家是一个完美的人,什么都全面,这不对,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大前研一,我们不能用做不到的标准要求每一个人,我觉得我们应该忍受有缺陷的专家。
能帮我解决一部分问题的专家也往往是我们大量需要的,当然我们可以把他叫专业人士。
大前研一又提出有先见能力还不够,还必须有对未来的构思能力,发起有益的讨论的能力,当然这一切必须以逻辑为核心。
大前研一也为我们提出了关于专家矛盾之处的药方,他最后一章干脆说逻辑也无法解决经营中存在相互矛盾的同时要处理的地方,因为我们要发展适应矛盾的能力,呵呵,这样的专家,可真不好做。
一句话:水无常形,兵无常势,解决问题,创造价值,你就是专家!
不要迷信大前研一:《专业主义》的优点和缺点
对“不要迷信大前研一:《专业主义》的优点和缺点”的回应
《专业主义》热门书评
-
你够专业吗?
223有用 11无用 铂程斋@喷嚏网 2007-08-25
(一) 有一年,看中央台的《对话》,是一期关于中美学生交流的主题。一开场,主持人请双方学生的代表向观众介绍各自的团队。美方的学生代表用平实的语言首先介绍了自己这一方每个人来自于哪所学校及其性格或偏好,简单明晰。轮到中方的学生代表上场了,这位老兄来自于清华,摇头晃脑的开始用文言文,在那里之夫...
-
预言的自我实现
90有用 8无用 铂程斋@喷嚏网 2007-08-23
(一) 现在,我们讨论中国教育的问题,都已经堕落到讨论能不能上学的问题,或是教育公器能不能少赚钱的问题。 至于教育本身的问题,我们都还没有真正开始讨论。 简单的说,教育的问题,在中国,是一个良心的问题。而跟教育的本身无关。学都不能上了,还讨论该学些什么,该教什么,有何意...
-
被遗忘的誓言
51有用 5无用 铂程斋@喷嚏网 2008-08-26
(一) 有一位年轻的家装设计师给他的顾客设计了一个漂亮的走道。从电脑制作的效果图来看,顾客非常满意。这让设计师也非常高兴。 不过,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施工的项目经理发现:在撤除了部分墙体后,不能修改的部分被暴露出来,这样的话,要完全按照设计来做的话,几乎是不可能的...
-
经典好书!
34有用 9无用 古道 2006-08-10
第一章 你够专业吗?总结起来,作者对于专业人士的定义,或者说应该具备的能力包括:1、 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修养2、 丰富的经验3、 不断学习的意志和能力。专家从基础知识开始进行系统学习,亲身实践,对新事物反复消化并不断积累经验,经过持续的训练,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提供给别人。4、 对顾客信守诺...
-
非常一般
33有用 0无用 Horacex 2006-08-27
是在一本管理杂志上看到这本新书,由于之前经常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看到这位在亚洲声名显赫的日本经济学家露脸,所以非常好奇他能给我一些什么东西,于是上joyo买下这本书,断断续续用两周时间看完了,结论是:除了偶尔出现的一些有意思的“煽动性”句子,通篇都是口号式的故作姿态。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