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图书网 > YoungKingdom的图书主页

YoungKingdom的评论

  • 正方形的乡愁
    前几天恰好认识一个台湾彰化的90后,他在香港中文读分子生物学,送他去福田口岸聊了一路,台湾的医疗水平全球领先,恰好有几个细分领域是我们目前正在做的事情,以及著名的长庚医院是什么样的状况,台湾的这位95年本科生的见识、谈吐与逻辑让我刮目相看。同样是中文大学的在读生,相比之下,坐在后排的那几位内地生(硕士)却是那么的空洞,好像除了时尚之外啥也不关心。用来读书的时间没有以前充裕了,近日翻看了台湾阮义忠的“影像故事集”,恰好与台湾这位青年给我的印象联系起来。想想我曾祖父在台湾的后代们应该也是很优秀的青年吧,我是相信基因的。
  • 内战结束的前夜
    我觉得史景迁在书后的评述很好: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人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中国的国民党军队在1948年至1949年短短两年间,竟会如此迅速地土崩瓦解?在本书中,杰克·伯恩斯灵活地运用自己的镜头,将当时的许多场景聚焦在我们面前:都市贫民不同程度的窘境;种种天下太平假象的崩溃;对所谓“疑匪”进行残酷镇压,恣意滥杀的暴行;外国人的特权与中国人毫无人权可言的强烈反差等等。对于当时那个苦难的岁月来说,本书为读者提供了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图解实录。
  • 宏观经济学
    从功利和实用主义角度来说,宏观经济、尤其是偏理论系统的架构,对我目前的工作并没有多少直接的意义,这就好比读一部名叫《Science》的书对一名电子代工厂流水线工程师几乎没有实用意义一样。鉴于我对厚积薄发的笃信,以及对系统、科班甚至是保守主义的推崇,觉得还是特别有必要对这些有沉淀意义的东西进行深究。
  • 奢侈的概念
    某个角度,了解奢侈即是了解现代、了解文明,在我看来它完全是一个褒义词,甚至是一种追求。欧洲文明呢,其实是有三大脉络的:古希腊-罗马、基督教、日耳曼,平常所说的文艺复兴,很大程度上是复的古希腊-罗马的兴,同时还伴随着启蒙运动与宗教改革,这是现代文明与个体化觉醒的源泉。作者也脉络清晰的从这些角度入手,首先就讲了“古典范式:柏拉图序曲、罗马人的对策、以及基督教的贡献”,所以但从这写法与构建来说,思路特别清晰,对于读者来说,也更容易理清这脉络。在第三部分的论述里面,向现代性的过渡,我觉得“去道德化”这个点题简直美妙极了,在读到这一部分的时候,数次都有拍案叫绝的冲动。可能先前在其他的书中、其他视角的西方社会学历史学作品里面,也会看到类似的提法,但是针对于“奢侈的概念”,作者的字里行间,都拿捏得精彩。
  • 日本蜡烛图技术新解
    对于一个面包师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且只提供了优秀的面粉加工术。
  • 极客物理学
    作为一个高考物理单科满分的二逼,直到现在我都还会偶尔遗憾没有学物理系,当然了,数学也是我的热爱。但后来阴差阳错,偏偏读了化学专业,走了很多年不那么开心的路。到了去年,我转行到了大学第一志愿的行业来,但这么多年过来,我还是会时常阅读物理学相关的书籍啊文献啊什么的,现在想来,物理确实就是我的最爱了。年前偶尔看到这本书的mobi,就放在kindle上间或阅读几篇,今天在过来成都的飞机上读了余下的最后一部分。总得来说,这不是一本物理学的书,而更像是一册高级的知乎问答合集。欧美国家的科普,与国内很不一样的点在于:前者更偏向于学术性,即便是科普,也还是有很多严谨的论证;国内的科普,则更添加了作者很多主观的结论,甚至是武断。关于这一点,倒不是妄自菲薄,而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 批评中医
    「温和而坚定,闪耀着智慧与理性的光芒:方舟子曾经的样子」 我应该是属于最早知道、并且拜读方舟子早期文章的那一批人,至少是在2000年之前了,新语丝刚刚开始创办那会儿,我刚刚开始读大学。一开始我还挺喜欢他的,新语丝在当时是一股清流。后来他逐渐变了味,也偏离了他自己秉承的科学精神,变成了很厌恶的样子,睚眦必报,牵强附会,甚至为了达到目的不惜违反最基本的逻辑去攻击(而不是批评)对手,恰恰变成了他原先批评的那种人,甚至有时候还略微显得下作。 然而,不得不说,方舟子在2007年出版的这本书写得很好,有理有据有节,语言张弛有风度,很有科学精神的辩论。作为本书的作者,感觉方舟子是一位温和而坚定、又闪耀着智慧和理性光芒的学者(我可以很确定地说,并非是因为本书观点与我的观点相似而引起的主观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