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图书网 > 荷兰的图书主页

荷兰的评论

  • 文化史的追寻
    读过《“她”字的文化史》再来看此书,可作为补充和印证。作者在“近代中国新名词的形成、传播与学术文化的现代转型”领域不乏出色的个案研究,本书对近代中国“黄色”词义变异的考析亦是一例。国人以黄色为身份认同,却又以此标识淫秽,排除英语中与色情对应的颜色词为blue而非yellow,黄色的“落地生根”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身世。其间张力如此,且不乏误读与机缘巧合,细加辨析实有趣味。如此选词与释词,可由文本而入社会,“探讨这些说辞产生后人们怎样多方面地理解它、赋予它怎样多重含混的意义,在重重叠叠的言说实践中,又体现了怎样复杂的社会权力关系和让人意想不到的历史内涵和政治后果,等等”。中外交融后的近代转义词,包孕着丰厚的历史信息,需要一番打磨去熟悉化后的追问和上下求索
  • 闺塾师
    以海外视角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并非全是被压迫和受害的“祥林嫂”,至少,她们中的一部分能够在体系内灵活地运用既有资源,于“三从”和“男女有别”的性别伦理束缚中呈现别样价值。——作者强调的正是反常规的独特性。明末清初的江南,独特的时空,商品经济与印刷业的繁荣催生了才女文化与闺塾师。佩服作者,资料竟如此翔实
  • 中国历史中的情感文化
    或许此书对于熟稔古代汉语的中国学者而言,没有太多的新奇感,但借由情感的系统研究唤起情感与文学,乃至情感与社会的新维度考量,却能有效弥补原有视域的盲点。因侧重点不同,母语系读者更应关注的便不再是术语定义和例证,而是整合了西学前沿与中国古典传统后的情感家族归类框架,以及“初步考察”尚未展开却已颠婆的情感生成之“双重作用”——遗传演化与文化传承。上述“他者”眼光不惟重要而且必要,尤其是对于从事单个情感词范畴的研究来说,将有助于在搭设的整体框架内触类旁通,进而突破一叶障目的牢笼
  • 互联网+
    曾以为此类书籍只是跟风式的一阵喧嚣,凭风而起亦随风而散。然而此书例外,或可在历史巨轮驶过后有所沉淀。作为国家战略的“互联网+”着眼于“+”之对象的可能性,以及“互联网+”传统各行各业后的新兴业态;而基于腾讯实践的“互联网+”却是强调“+”之媒介的价值,以及“互联网+”传统各行各业时的潜在平台,亦即腾讯自我定位的“连接器”。“+”之前需有减法,腾讯的业务收缩即为典范;而“+”之后的理想效果,恐怕还是由量变而触发的质变,亦可谓之乘法,这种化学反应还有待试验。“互联网+”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或公式,而是一种理念及其可能,其背后正是作为工业革命助推器之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当蒸汽机、电力不再只是独立的个体,而成为马车、灯的内部要素时,颠覆式的革命才会发生。“互联网+”的要义,正在于融入购物、打车与红包之中
  • 网络至死
    德国的另一种风格。“网络导致人们注意力记忆分散,记忆力严重退化,想象力和创造力被极度扼杀”,多引用和心理学案例,生动而有说服力。“千百年的思想,我们在这一刻只需按一个键就能将其调出,但是它们都没有我们此时此刻在自己意识中听到的思想的振翅声那样美妙,那样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