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图书网 > 席澈之的图书主页

席澈之的评论

  • 历史的裂缝
    是为近代史普及纠偏读物。。。。
  • 立宪时刻
    高全喜老师力求从被现代人扔进垃圾堆里的一纸逊位诏书中发掘活生生的历史社会学价值,从政治宪法学的角度尝试将清末立宪与清帝退位塑造成一场中国的光荣革命。全文以日常政治和非常政治及宪法问题和宪法律问题两组概念作为分析的工具,首先论述了在清末这一立宪时刻也即非常政治的情况下国家宪制起源以及辛亥革命的宪制短板,以其中的革命建国与人民制宪缺陷引出清帝逊位诏书在这两方面的宪法律意义,具体说来,它首先确立了现代中国国家的模式,即共和国,以革命的反革命解决革命建国问题,其次回答了现代国民是如何塑造出来的,通过交接法统构建了中华人民的概念,解决了人民制宪的问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它以与传统禅让意涵不同地方式,恰当的处理了传统与现代地关系。而以上三点也是中国宪制问题地核心,也即建制议程。
  • 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
    列文森指出近代中国思想史是一个使“天下”成为“国家”的过程,尽管其中的文化至上主义并不能拿来当做解构中国叙事的工具,但是却精准的描述了近代中国的现代性转变。这一转变,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民族国家认同的形成,从甲午战争之,外敌的出现以及社会进化论催生了想象共同体的构成,并以边界软化的方式构成新的多元共同体认同。其二是国家整合及权力渗透,清末新政开始的国家政权建设尝试在破碎的社会结构上重新建立完整的体系却因辛亥革命而中断,地方主义的滋生连带民初的国家分裂,杜赞奇认为贯穿这一过程始终面临的问题则是国家政权的内卷化。这两个层面是相互联系的,认同资源的匮乏以及全盘的反传统导致中国意识的危机,继之以国家政权建设的失败,又是社会陷入分裂状态。后者在新中国以后由共产党解决,而当今我们仍处在重构中国叙事的过程中
  • 真假共和(上)
    额是哪个老师给我推荐的。。。。
  • 联邦主义的代价
    全书就是用数据分析来论证功能理论和立法理论那个对于美国联邦制的代价更有解释力以及发展更有预测力。联邦主义的代价主要是联邦之间的不平等以及在再分配投入上的削减、大城市的债务危机和行政低效率。功能主义认为联邦主义的代价正在不断减少,联邦政府侧重收入再分配而州和地方政府注重经济发展二者各司其职,州政府在为了避免成为福利磁铁而将削减再分配的投入,因而在越贫困的州再分配支出的投入越少,而联邦在这方面会投入更多。立法理论则认为联邦主义的代价在增加,议员为了迎合选民和追求连任会为本州争取更多在分配性转移支付和发展性的项目,而且越在农民居多和人口稀少的州获得联邦分配性支付更多,在贫困和少数民族居多的州获得的联邦付款越少。作者认为美国是朝着功能主义方向发展。问题:两种理论对于中国央地关系问题解释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