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图书网 > Alan的图书主页

Alan的评论

  • 国中的“异乡”
    喜欢乡神变迁和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作者专书的缩写)那两篇
  • 怀柔远人
    很有野心的研究,试图描绘浓缩在使团访华事件中的清帝国的“宇宙/礼仪秩序”(这里是“宾礼”)和大英帝国“理性交往/贸易原则”(这里的dark side就是imperial agency)之间的巨大冲突。如罗志田所说,研究的细节问题多多,但Hevia大致的sense是不错的。宏观来说,作者借用后现代史学观挑战之前的传统观点和叙事是说得通的,问题也许是多大程度,或者具体操作中论点影响史料理解/使用的问题?具体来说,“宾礼”的阐述当然是重大贡献,但在其上下满注,是不是武断/狭隘了,熟悉清史研究的人可以指出更多复杂性?
  • Women and National Trauma in Late Imperial Chinese Literature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框架和论点其实比较简单,但材料十分充实的作品。这本书主要从女性的形象、女性的创作等等方面来考察明清之交的文学书写,但反而因为如此有所局限了。关于这一时间段,我感觉在她早年的Enchantment and Disenchantment那本书里的第二章,Late-Ming Moment,那才是短小精悍,见人所未见,而且完美地铺开了对于文学美学幻想和现实反省立场的紧张,为后面红楼梦研究打下基础。而这本书绕来绕去不过就那几个惯常的论点,创伤啊、父权啊什么的。
  • 立宪时刻
    高全喜教授在本书中着力挖掘《清帝逊位诏书》及相关三个文件中的宪政意义,意图打破两岸对辛亥革命历史叙事中的革命意识形态弊病,为中国宪政发展历程梳理出一条对抗激进革命的渐进改良路线。高教授援用了施密特对“宪法”同“宪法律”、“日常政治”同“非常政治”的区分,以及提出了所谓“立宪时刻”的概念,构筑出中国近现代宪政研究的自觉视角。
  • 何种政治?谁之现代性?
    高全喜在本书中秉持英国经验主义的哲学传统和保守自由主义的政治立场,回应了“极左”科耶夫和“极右”施特劳斯两派提出的政治现代性问题,并试图对“政治现代性”这一观念做根本性的批判。在高全喜所理解的英式政治哲学传统中,现代政治是扎根传统的渐进改变与生成,并没有一种与所谓“古典政治”的大跃进或大断崖。高全喜甚至指责“极左”与“极右”两种政治意识,认为它们带来或将带来政治灾难。
  • 幸运签饼纪事
    美国之外的人能够想象美国的中餐馆的数量是麦当劳门的两倍多么?能想象中餐在美国是美国犹太人族群的“民族食物”么?这是非常有趣的一本书,作者是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华裔移民后代、专业的媒体记者。她从美国的多元移民文化、文化全球化的视角出发,带给我们对于“中餐”的全新观察和理解。
  • 中世纪大学
    本书作者是法国著名中世纪研究学者雅克•韦尔热。全书大致分两个部分,基于十分有限的材料,分别考察了12-13世纪欧洲大学的初生与14-15世纪大学的嬗变。在现代大学出现之前,中世纪大学是欧洲最高教育组织。针对其在教权、皇权、自由城邦等多种势力的夹缝中如何生存,教学内容如何组织,教学活动如何展开,大学所孕育的思想如何与现实政治、社会风俗、文教传统相互影响等问题,本书都做出了卓越的论述努力。
  • 中国文化里的情与色
    本来以为是一本福柯式的作品,结果发现只是资料的罗列罢了,讲解无深度无内涵,一查才知道作者是很普通的作家
  • 阅读的未来
    作为一个图书史家、学术编辑与研究型图书馆馆长,达恩顿对于纸质图书这一媒介在数字时代里的前景保持乐观,他举出了文献学、图书史学的一些有趣例子,证明了这些纸质原件的珍贵价值;与此同时,他也对电子书即将创造的知识自由、便捷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并身体力行地主持了一些博士论文数字出版项目,以帮助年轻学者出版作品以获得终身教职。作者凭横跨学术、教育管理、出版等不同领域的经验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思考,但遗憾的是,对于本书的标题“阅读的未来”,我们实在难以在此书中发现有多少富有启发性的论述。
  • "索卡尔事件"与科学大战:后现代视野中的科学与人文的冲突
    纽约大学物理教授索卡尔在左派期刊《社会文本》上制造的诈文事件,先开始是一场精心准备的伏击战,而后却激发出了搅动整个知识界的大遭遇战。这一冲突背后,积聚的是捍卫传统科学观的自然科学家与激烈质疑科学“客观性”的左翼“科学元勘”(Science Studies)理论家长久以来的矛盾。本书收录了此次对阵中双方阵营以及牵涉到的诸学界巨子的文章,充分展现了两方的理论观点和论战策略,以及这一跨领域论争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