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图书网 > [已注销]的图书主页

[已注销]的评论

  • 证之于:爱
    很迷人。“你写的时候至少要心怀怜悯,心怀爱!不是证之于:爱,所罗米克!要去爱!爱!” 那情人对写作者说。然而,毕竟那小说是《证之于:爱》,而不是爱…… 在充满爆炸、枪杀、炮击的约旦河两岸,这一声呐喊如此惊心动魄,又是如此无能为力。我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他的民族和那一切,战争毁灭的一切。
  • 灰色上海,1937-1945
    「当人必须面对的道德困境与生存抉择之时,二元的选择其实往往并不符合历史真实,多数情况下,人性都会倾向于一种灰色的地带。」书里的这个观点挺好。按照霍布斯的说法,当人民处于自然状态,没有什么是非正义的,也没有什么是可以非议的。在一个沦陷国度,既定的道德和义务已经对人民失去了约束。参加抵抗的人固然可敬,那些留在沦陷区接受命运的人也不是一个「可耻」就能一言以蔽之的。当然最起码的底线应该是有的,超过底线的就是另一码事了。不要回避历史,将心比心是理解历史的最好方法。
  • 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
    他天真而真诚的理想,被无情的历史毫不犹豫地牺牲了。将近古稀,他不堪回首地写信给友人:「生日快到了,回想四五十年的工作,好像被无数管制不住的阻力打消了,毁灭了。」但他却还是那么天真和真诚。「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真是无药可救的乐观主义者。谁忍心去嘲笑他那副乐呵呵的样子呢?别去挑剔他的想法到底是深刻还是浅薄,好不好。无论如何,正象格里德在此书结尾处所写道的,「鉴于他如此真诚地要在中国培养的恰是现代文明,所以我们不能忘记,他奋力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也正是我们希望看到其实现的东西。甚至,即使我们认识到他对于即将来临的事情的理解是不完善的,我们也不能忽略掉他对于未来和前途的想象是明晰透彻的。」
  • 殷海光哲学与文化思想论集
    有人原来是「二道贩子」。
  • 卿卿如晤
    对两个彼此相爱的人,死別是随着婚姻而来的常态。当所爱的人活着,为她而忘我。当悲剧临到,仍需学会忘我—爱她本人,而非退回去爱自己的回忆哀愁。而成熟就是,某天可以不再就那些无解问题提问,坦然接受命运未尝不是一种幸福。另,译者实在对不起路易斯的好文笔。
  • 夏济安日记
    看得笑残了,夏先生真纯如赤子,有着一个30岁的男子不该有的笨拙。不过他对性有着宗教清教徒般的自律,相思之苦近乎炼狱。
  • 布拉格:一座城市的幽暗记忆
    一个忧郁的恋人思恋他远方的情人,她依然美丽。这是写给她的情书,神秘颓废而忧伤。(为里面提到的我热爱的诗人雅罗斯拉夫 · 塞弗尔特和他的诗加一星。)
  • 旅行人信札
    炎夏,随1981年时年29岁的陈嘉映先生青山独往。读他在车船上,在旅店街边给亲友写的25封信。 “Heidegger 说,人生存在未来中。这种人恐怕太坚强了。那么,沉湎于往事的心灵,诚是些柔弱的心灵!这段惆怅不去,就永远是个孩子。”嘉映先生好文笔。海德格尔在讲向死而生,而可以传世的游记,也不会止于写一时一地的一景一物。
  • 从巴黎到耶路撒冷
    读了五个月,不亚于夏多布里昂的旅程。夏多布里昂也许是能在浪漫主义的激情中保持冷静的唯一作家。他对希腊情有独钟,希腊之旅写得最为完美。在他看来,希腊“是一个令人伤感的但却是平静的国度”,“被毁的古迹上弥漫着奴役的沉寂”。然而,他无法忘怀这一令他产生美好情感的国家。任何词语、思想和信仰都无法延缓“废墟的必然命运”伤感的到来。
  • 漫步巴勒斯坦
    “我们曾在巴比伦的河边坐下,一追想锡安就哭了。”沉默的锡安山看尽了以色列的前世与今生。只是犹太民族精神中一些特别珍贵的东西,或许也永远地遗失在这漫长的充满血与火的转世回归之路中。人类是有多贪婪,难怪大卫王都说I shalt not want。爱因斯坦说,犹太人在压迫中辉煌起来,在敌意中发达起来,是因为犹太人利用了敌人的力量,使整个犹太民族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如今的巴勒斯坦人又能否利用对抗的力量也重新创造奇迹呢?无人知晓未来将如何,谁都无法也不愿后退。可答案,也许早就写在《传道书》中了。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杀戮有时,医治有时;拆毁有时,建造有时;哀恸有时,跳舞有时;争战有时,和好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