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鱿鱼面谈官》算得上是我买得最迅速的一本书了——从在当当上看到它的介绍,到略读了节选,中间穿插了粗略的选择思考,到最后将它添加到暂存架又立即付了款——大概也就用了几分钟时间吧。
甚至没有查过书评,也根本没听说过作者,书商的宣传更被我忽略,我是为何就对这本书有了兴趣,并且那么快就决定买下呢?
正如介绍中提到的,“炒鱿鱼面谈官”是一份很新奇的工作——至少对于中国来说是的,书中肯定会详细谈到这份工作的具体情况,对于这个通常读者会有好奇之心。同时这样一个有关职场更直指“炒鱿鱼”的书,对于读者中绝大部分的职场人士,吸引力又更进一步。最后还有一层考虑是,在杜拉拉掀起一阵职场丛书热潮后,势必会接着出现类似作品——例如它本身的续集,通常这样的书会像狗尾,属于浪费森林资源的垃圾,然而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人,也就是说不可能是一条续上国际的狗尾,想必还会有另一番风味。
想着里面会有我爱看的智慧对话,忆及上本日本小说《嫌疑人X的献身》带来的对日本小说略有萌发的好感,等等,总之我就是迅速买下了《炒鱿鱼面谈官》。
居然连阅读也是迅速的——从下班回家的公车上开始,到打开电脑前一刻,不到一个晚上的时间我就把这本不算厚也绝对不薄的故事给看完了!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我看到了我想看到的内容,也看到了超过预期的不错的文字,还有更深的思考领悟,以及其中的幽默与感动——这是本好书,强烈推荐。
翻到最后一张时我还浑然不觉,直到看到最后几段才不经意摸到这已是结局。而意识到这是结局的同时,不由加紧注意力。情节突然到达一个似乎要发生逆转的高潮时,那份紧张更甚,都能感到自己恐怕会受到接下来的惊恐——
不要误会,这绝不是什么凶杀悬疑故事,只是说到两个人即将擦肩而过,为什么我会第一反应是她该不会掏出一把刀捅向他呢?是因为日剧都这样吗?不不,我虽没看过什么日剧,但印象中日剧不是这样(何来的印象?),是因为日本的情节多半设置得很有戏剧性,或者说,很夸张吗?会让人意想不到,之前不是就有主角在路上被人从后面打了一拳吗?还好,完全不是我想的那样。可是还是大大地让我吃惊,高潮时的心理活动以及最后落入读者眼中的文字,正中下怀地掀起了作者想要的情绪,以及后续的感慨。我真没想到结局会是这样写的——
“阳子的脸几乎僵住了。现在那女人越靠越近,来到她眼前,用眼角的余光捕捉真介的身影,然后头也不回地从她面前走过,消失在人群之中。
真介依然情绪高亢,指了指阳子的啤酒,催她快喝。
‘阳子,走吧。时间到了,肚子好饿啊。’但他马上又笑嘻嘻地说,‘还是让我来为您效劳呢?’
仔细一看,他的嘴角还留着些啤酒泡呢。
太残酷了——顿时,阳子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字眼。
曾经有过交集的两端人生……彼此接近、分开,最后渐行渐远。茫茫人海之中,这样的偶然恐怕不会再有。有人毫不自觉,只顾着傻笑;有人发觉到了,却选择默默离开。唯一不变的,还是光阴的流失吧。”
这样的结尾对于一本讲“炒鱿鱼”的小说而来,确实很奇怪吧?又或者这段话对于职场,对于人生,也同样有着寓意?
整个故事结构紧凑,语言严谨干脆,又不失风趣幽默,能吸引人一口气读下去。只是看到个中性描写时有点不解,如果作为情节必要,略提一下即可,为什么要写得那么详细且具体,这对于整个故事有什么帮助?说明男主角面面俱到?似乎站不住脚。要不然,是因为此界在日本盛行,作为日本作家也习惯性一下笔就刹不住车?应该不会是跟中国书界一样,总得写点那方面迎合现今读者胃口吧?日本读者应该早就不稀罕和追捧这个了啊?
呵呵我真无聊,想这么多干嘛。我还想了其中那个日出子的案例放在故事里有什么意义?而直介对她的隐约情意更是莫名其妙。又或者这正是日本小说的细腻之处吧。
小说中有职场压力,爱情,工作,理想,人生,性,等等,“炒鱿鱼”当然是最重要的部分,可其它内容也不算少,那么这本书的重点是什么,意义是什么?
哎呀我真无聊,这都是小学时候总苦恼想不出来阅读题里的选段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最后往往乱写一通当然也得不了几分——引来的后果,长大后我真的第一看重内容文字,第二看重中心思想。
何止无聊,我还肤浅,看看豆瓣里为数不多的评论都是关于对比中日劳动法,人家一看就抓住了关键!
管它的呢,这毕竟是一本通俗小说,就像流行歌曲一样,好听就行,哪管里面的旋律创新,抑或人文精神。噢,对了,《炒鱿鱼面谈官》里还提到日本乐队。还有赛车,还有银行——看看,这本书真的很有趣!
炒鱿鱼面谈官
《炒鱿鱼面谈官》热门书评
-
尊臀决定脑袋
26有用 10无用 庄雅婷 2009-08-22
老实讲,要不是最近金融危机闹得厉害,这本书估计就是书店里的一朵小浪花儿,随时就被无数畅销淹没。可如今是非常之际、多事之秋,“炒鱿鱼”三个字如一道霹雳在脑海中闪过并且总有人感觉外焦里嫩的煎熬。所以,《炒鱿鱼面谈官》一书最近走红,刚刚好暗合当下人的心态,要知道去年大家还在蜂拥的看《求人不如求...
-
被裁员的经济学
15有用 0无用 芝麻开门 2009-08-29
金融危机期间,公司纷纷裁员,多则几千,少则几十。连我家附近卖菜的大哥都少雇了一个小孩看摊儿,问及原因,他答:“金融危机。”一时间,人人自危,谈“机”色变。被裁掉的,捶胸顿足。保住工作的,更加披星戴月,即使工作量从一人份忽然变成几人份也任劳任怨。 在这场危...
-
只需要一点儿查克拉
7有用 0无用 藤堂非 2009-05-07
看这本书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忽然闪念一过,想起了那部叫做《火影忍者》的动画片。 我离开看动画片的日子已经很久了,倒不是要标榜自己忽然脱胎换骨变成了真正的成年人(我相信“成熟的成年人”也是有热爱动漫的),而是开始工作之后...
-
“东写西读”之《炒鱿鱼面试官呢》
6有用 2无用 赛宁 2009-05-27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将自己的QQ签名改成书中的“名言”:“到外面的世界去挑战全新的自我吧”,仅仅一个上午的时间,就有不下10个人问我,“你想要辞职啦?”其中的数个,我敢保证,还有“那可太好了!”的潜台词隐而未发。在经济如此差的世道下做如此危险而暧昧的表白实在不算明智,冷汗中把QQ签名改了回来,“大...
-
续:关于“上班”“工作”和“修行”
5有用 0无用 藤堂非 2009-05-26
村上真介的至理名言,就是“越是不能区分工作和上班之间有何不同的人,越容易成为被裁员的对象”。 《炒鱿鱼面谈官》两年前在台湾初次引入出版的时候,书名叫做《炒鱿鱼株式会社》。在这家资本额只有一千五百万元(日元)员工人数不满15人的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