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是生命的两大必要特征中的一个特征的主要因素之一,即自我保存。
自我保存因素繁多,所以构成相互之间的促进、牵制和制衡。
其一,别的动物脑袋上都长了个大嘴以利于吃嚼撕咬,可是人类的大脑增大反而使得咀嚼器官进一步缩小。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否和所吃的食物转变成容易摄取和消化的高能量食物一起出现?还是跟用火来烹饪的出现?(火确定10万年前regular使用,但有相关证据190万年前已有cooked食物。)应该是一个相互反馈机制,不是一方推动另一方。
其二,大脑高耗能,休息的时候耗能占全部的20~25%。内脏器官也是高耗能,但是胃肠尺寸变小耗能变低,似乎是把能量节省给了大脑。胃肠的缩小,是因为有了容易消化的食物,比如cooked后的肉,还有高热量高蛋白质的块茎、果实。但没有大脑怎么打到猎物又怎么找到块茎果实,让胃肠缩短的?这是Stephen Cunnane和Michael Crawford提出的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所以最初胃肠的缩短,为大脑做准备,可能是吃鱼实现的。因为鱼类贝类比较傻,捉起来容易,不需要智商。这是用于回答的fish-for-brains hypothesis。但这个说法也是不太严谨。事实上,还是应该是个渐进的相互反馈的过程。
其三,在狩猎-采集时代,有说法是男性打到猎物是不固定的,有时候打到一头大象回来大家就坐在大象身边吃到走不动一个星期,但也常常什么也打不到,因此女性采集者是主要食物来源。我忘记这个说法来自何处,但这个说法是不严谨的,或许最初打猎工具技巧都糟糕的时候如此,但可能很快就经常有吃不完的肉食了。所以这个说法不太可靠,需要进行验证。
其四,在狩猎-采集时代,男人狩猎可能发展了合作技能,而女人带孩子出去采集发展了语言技能,因为她们采集的时候还要不停呵斥孩子不要走远(由此父母天然就是呵斥教育),此外一边采集一边无聊因此八卦,八卦大大发展了语言能力。
其五,最初群落的social性并不强,这使得群体的有机体性并不突出——这也就是为什么到农业时代人口密集,才导致政治、经济和文化大爆炸,一跃进入现代人类社会的原因。但是最初的群落,比如旧石器时代,依然是有文化的,比如他们开始画画,有新发明,开始佩戴装饰品。但他们采集-狩猎的生活过得挺滋润,所以也没什么追求。到了农业时代,现代社会开始出现,才有大部分人被赋予“捆绑在土地上进行辛苦耕作但收获被少数人掠去”的悲苦角色,所以萨林斯说:“贫穷是一种社会地位,它是文明的产物”。
其六,长期富裕的社会,基因已经慢慢记住了不缺乏食物,因此不再那么节约了。而在发展中国家或贫穷国家,基因还都带着勤俭节约的特征,它们对于吃进来的食物尽量榨取热量,然后把所有的热量尽可能地存储起来。因此,发展落后的国家更容易出现胖子。也就是说,欧洲国家胖子少,亚非美洲容易出现胖子。
其七,人在看到别人发生的事情时,会激发相应的大脑回路。(听到“脆”这个词,就能激活嘴巴、舌头和听觉,使得引发对脆食物的栩栩如生的回忆或构想。这导致广告业用这些词汇来描述他们的广告食品)。比如看到别人的痛苦,看到别人疼痛,看到伤口,甚至在听到哭声,在读到相应的文字。这种大脑反应,促成了人的同情和共情能力,或许这种能力还促成了我们对其他人心思的揣测——即对其他人心思的预测和猜测能力;应该也是我们对于艺术作品或文学作品的“感受”能力的基础。
其八,谈到镇痛法,父母对孩子的拥抱和亲吻有奇效,有些人走烧红的煤块不痛,前者应该是反馈效应的力量,后者应该是(意志催眠)的力量。
其九,谈到为什么有人喜欢吃辣椒,一种解释是通过反复体验一种消极感受,最终爱上这种消极感受。不同于斯德哥尔摩效应。或者通过痛苦来引发类似吗啡效应的阿片肽的分泌引发快感。辣椒的辣没有对应感受细胞,作用在热感受细胞上传给大脑,所以吃辣会出汗。
第十,有人无法品尝出PTC的苦味。而这种能力与检测植物毒素有关。
第十一,程序性记忆可能不需要通过海马进行储存,只存在低级脑结构中。所以人不需要思考就能骑车弹琴。
第十二,咖啡因有预防老年痴呆的作用。
第十三,人跟老鼠一样,对于吃一次就引起不适或呕吐的食物,能够立即形成food aversion。所以有人用这个做成有助减肥的假药。当然,人们最想要的是不影响吃喝而减肥。但这是不可能的。只有消耗的热量大于摄入热量才能减肥,因此节食由于引起新陈代谢减慢也不是减肥的好办法。所以只有控制饮食和进行运动这一个办法。当然还有奇招,比如失恋,或者送到山沟里去。
第十四,有种记忆是关于未来的推测,叫prospective memory,即前瞻能力。这个类似说人有一种reverse能力,即把要达成一个结果,把整个过程推到开始,然后从开始反向进行,最终获得预先想要的结果。
第十五,人类发展出多任务同时处理能力。
第十六,有人提出,当人的词汇量增大的时候,语法自然显现出来。但这个能力最终还是进入基因之中遗传下来。
第十七,谈到有关研究显示,摄入胆固醇和身体实际胆固醇的量关系不大。
第十八,许多处都谈到了大脑的结构和一些神经通路,还谈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比如人对自己吃饭有响声听不到,对自己说话发出的声音也进行了抑制,人听到自己的嗓音跟别人听自己的嗓音不同。
最后,提到一只猴,这只猴是万里挑一的聪明猴。这只猴会把食物洗洗吃,还会借助水从沙粒中分出麦粒。引出的结论是,创造力在最初的时候并没有给个体带来优势,只给群体带来好处,超前的发明会被忽略,有用的发明会被大家集体效仿。只有有孕育能力的环境中,比如提供教育和支持,才有天才的出现和孕育。本来天才就很少,天才也很少以实用为发明对象。也就是戴蒙德说的,许多人误以为需求是发明之母,谬已。发明是天才的即兴灵感杰作。
吃对于人的意义
《肠子,脑子,厨子》热门书评
-
我知道你为什么重口味
45有用 2无用 有所思 2014-06-09
我知道你为什么重口味上一次奥运期间,伦敦媒体本着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的原则,捎上国外媒体一起衣食住行全方位地歌颂祖国。其中引用了巴西媒体的一篇评论称:“伦敦奥运让世界见识到了英国美食……位于某某街的某某餐厅真是太棒了。”可叹英国人岂是如此容易讨好的民族。采编这篇评论的记者随即在报道里加了一句:“得此...
-
胖子译者的译后记
28有用 1无用 来园的桃子 2013-09-12
在编辑大人的逼迫下,贴译后记,暴露了我的译者身份和体型,囧,请各位批评指正。---------------------------------------------------------------我从小就是个胖子,体重指数超出了参考范围的上限。开始译这本书的时候,我又打算减肥。减肥需要节食,而...
-
爱昆虫,爱乱炖,爱一切的吃货。
13有用 1无用 slipper 2013-12-10
在我仅有的30多年饮食历程中,碰到的两道最奇葩的菜,当属油炸马蜂蛹和东北乱炖。我一直搞不清为啥毫无技术含量的一锅烩,却引来了无数爱好者,大有与四川火锅比肩的架势;而另一方面,我一遍又一遍地向友人们解释油炸马蜂蛹是如何美味,最终只是换回“你竟然吃那种东西!”的感叹,无数淑女更惊叫连连。面对如此状况,我...
-
“吃”永远不仅仅是“吃”
12有用 0无用 陈朝 2013-12-02
我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中,赶上物质匮乏的尾巴,虽没有感受过真正的饥饿,但也经历过限量供应。对那个时代的鲜明回忆之一,就是猪油渣的美味。炸过的猪油会产生块状的油渣,这些酥脆的油渣成了中午佐餐的一道美食。多年以后,我已经开始发愁腰上的赘肉,习惯在超市买食品前,先看一下包装上的热量表。有一次拿到一盒猪油粽...
-
【杀脑文】味觉记忆的分子机制
7有用 1无用 影歌@Germany 2013-09-30
响应编辑号召把这篇发在果壳上的略专业文章(http://www.guokr.com/blog/482926/)在豆瓣也贴一份,如果太专业了求勿抛砖!_(:з」∠)_这个月受果壳阅读编辑之托为神经科学家约翰·艾伦(John S. Allen)的新书《肠子,脑子,厨子》(The Omnivorous M...
书名: 肠子,脑子,厨子
作者: ﹝美﹞约翰·S·艾伦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The Omnivorous Mind: Our Evolving Relationship with Food
副标题: 人类与食物的演化关系
译者: 陶凌寅
出版年: 2013-10-8
页数: 344
定价: 38.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302332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