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貌似跟感情有关。实际没有。
下班前,我去社长办公室抽他的烟,随便拿了本《老滋味》。看完,社长进门,我跟他说这书还不错啊,为什么发行说不好卖?社长说:“你看这书是给谁看的?不高端,也不低端。”他说的是装帧定位。
装帧是挺平淡的,但是内容也是淡淡的,讲了各地的小吃,掌故啊来历啊,还有些小故事,比如“萨其马”其实来自藏语的音译,稻香村、稻香春什么的。看着玩儿的话,《老滋味》还真是不错的消遣,作者文笔也老练。这些文章都曾发表在《大公报》上。
问题就是,很少有人会去打开它看。看看出版社,这样的书太多了,我们自己出的,别人出的。每本书都花了心血,都曾经是某棵树的一部分,但是没有人看。
一本书有人赞也好,骂也好,总有人注意,最怕的是没有人看。如果我是胖子史航,我会说:像一本没有被打开过的书一样寂寞。但我是我自己,我只会假装克制地说:太可惜了。
自从我开始编书,便很少再去看书评——其实我之前也不怎么看。那天给《立春》的编剧李樯打电话,3、4年没见了,他说话仍然很不客气。豆瓣上关于《立春》的评论好几百条了,李樯自己是一点儿不在乎的,你夸他,他不领情,你骂他,他不理会。
我几年不写影评了,李樯说好,你终于脱离了这个了。我说是呀,通过有人写的影评,我可以知道他几年的情史,但是记不得他写的电影——书评也几乎如此了。
我是想说,一本书被评论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过被借用一场而已。但是如果没有人看,确实会更落寞一些。
顺便说一句,我写的这本书叫《老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