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感谢编辑大人给的小福利,让小辈这样、过着贫乏电车生活的上班族,可以幸运地与浪漫的意大利故事相遇。
那么,也可以厚着脸皮说,是应邀写“评”么?
然后,再厚着脸皮,拖到读完本书已半月余才提笔么?
咳咳,言归正传。
孤独有很多种,爱亦如是。于我而言,此书虽言孤独,却是一本关于生之爱的问答。
生在“antiparents”、“父母皆祸害”包围中,却偏执地不忍心面对父母的日渐衰老无力,这样又传统、又叛逆的我们,真的理解过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么?孤独的梦中人用主人公的半生经历探讨着这个问题。
作为一个童年即初尝失去的“可怜”人,主人公注定“与众不同”。生活和同龄人不一样,亲属关系和同龄人不一样,仿佛约定俗成的,他不会是一个普通的人,他的痛苦被摊开,他是负伤的幼兽……
如果这本书是从记者、旁观者的角度去描写,可能会是一部催泪甚至有点儿小励志的传记。然而,它不是,它是主观且主动的,它以第一人称的勇气和犀利,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视角。那些初看令人郁结、自负又自卑的腔调,纠缠着信手拈来、仿佛任何人爱情的知音一样的字句,却尽是主人公口里事不关己的谈资,着实让人感叹,这就是一神经病!
但如若你带着满腹怜悯继续,直到逆转的结局,当被所有人小心翼翼保存着的真相全然摊开的时候,就会发现作者的高明之处:
“我们宁可不去理会真相。为的是不受折磨。
为的是逃避治疗。
因为如若不然,我们也许会变成我们自己所害怕的那样,
成为完全活着的人。”
至此,让我们回到父母-子女这个最直观的生之爱的话题上:
作为母亲的刘瑜在写给小女儿的一封信里,这样写道:“……生孩子是件‘很自私’的事情……母亲对孩子的爱,不过是她为生孩子这个选择承担后果而已,谈不上什么’伟大‘……甚至……应该被感谢的是孩子,是他们让父母的生命’更完整‘,让他们的虚空有所寄托,让他们体验到生命层层开放的神秘与欣喜,最重要的是,让他们体验到尽情地爱——那是一种自由……”
诚然,最好的生之爱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理解,是人性的平等交流,不是剥夺,不是攫取,也不是妥协。你以为只有刘瑜这样的父母才深明大义,与子女共享平等对话?
马西莫的《孤独梦中人》这样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变,爱人也好,父母也好,自己也好,现在并非永恒,变化才是真相。
现在并非永恒,变化才是真相。
《孤独的梦中人》热门书评
-
投机者的治愈系格言集?
9有用 0无用 小米=qdmimi 2014-06-26
坦率地说,不喜欢阅读此书的感觉,原因如下:此书最大的看点似乎是作者做了一个整体上的格局比较小的元叙述试验,以至于看完小说和作为代后记的讲稿后有些疑惑其中故事和真实成份的配比,又因其具有报社领导、专栏作家、脱口秀明星主持这几重身份而使其表达亦真亦假,似在叙述自己的经历,又似假借故事人之口说听来的故事。...
-
虚构和现实并辔而行(编辑手记)
7有用 0无用 吾荐 2014-03-11
我是在2012年夏天买下《孤独的梦中人》这本书的版权的。有过与《偷影子的人》等后来大红大紫的畅销书失之交臂的惨痛教训,我学乖了,不等竞争对手报价,便快刀斩乱麻地将其据为己有。当时它在意大利已经卖出了40万册,法文版权卖给了罗贝尔·拉丰——《偷影子的人》的原出版方。翻译《看不见的城市》的张密老师当仁不...
-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逃兵
6有用 0无用 Shirleysays 2014-02-10
文/夏丽柠“最痛苦的时候并不是看到在棺材里的妈妈的那一刻,而是在没有妈妈的房间里,看到那套针织衫和裙子的瞬间。”吉本芭芭娜在她的一部短篇小说里这样描述女儿面对母亲死亡时的感受。那是一种睹物思人的痛,是除非你能让与母亲有关的所有事物都消失才能遗忘的痛。而你与母亲的联系是永远切不断的,你是她身上掉下来的...
-
答案,就在你心中
4有用 0无用 黑暗之刺 2014-04-03
1967年,精神病专家托马斯•赫尔姆斯与理查德•瑞赫研究了超过5000份病历档案,来确定人在压力之下致病的可能性,并在后续研究中逐步证实了压力与疾病的联系。赫尔姆斯和瑞赫所做的研究结果是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的由来。值得注意的是,在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未成年人)评测中,失去亲人被列为人生创伤第一位。我想...
-
梦之后(代后记)
4有用 0无用 吾荐 2014-01-09
by 马西莫·格拉梅利尼我写的书是属于那种能改变人生的。事实上,书在电视上介绍后的第二天我就住进了医院。我发烧40℃,胃窦那块发炎,疼得我鬼哭狼嚎的。头一天晚上我还好好的,甚至在《天气好吗》*的摄影棚里我还见到了我的偶像,税务局的头儿,一个藏在一张坏人面具下的敏感的好人。演播计划是先就税收问题采访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