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不是最终的解脱。
有勇气去死的人,不一定有勇气活下去;
有勇气让别人死的人,也不一定有勇气让自己死;
有勇气让别人去死,而自己勇敢活下去的人,好像没有几个。
让一个人去死,
不是因为爱,也不是因为恨;
是因为那是对的。
——你能理解吗?
我想,我能。所谓伦理或者反伦理,只不过是被人为搞复杂了。在我看来,它们都是人性。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道理,规则。伦理是人与人的关系,反伦理一样是人与人关系。所谓不同,只是有些人觉得这样对,有些人觉得那样对。对或不对,本来就是一种主观意义上的评断。可是,这个主观意义上的评判究竟还是牵绊了太多太多的人。不由想问:所谓对错真的那么重要吗?重要到很多人很多的时候搞不懂是为谁而活?然而,一个不为对错所牵绊的人,会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或许,那样的人社会中根本就不存在,更确切地说,那样的人将无法立足于社会。
我很少使用“人生”这个字眼,总觉得这样的字眼太宽大、太严重。而且,谁要是说人生如何如何,我会觉得很恶心,当然也有例外,看日剧之类就相当能接受。可是,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觉得“人生”这两个字离我很近,而且,“自己的人生”也变得清晰起来。怎样,才能拥有自己的人生呢?——我想这是本书给出的最大思考。
这是一本很沉重的书,让你都想逃避读下去,但又牵挂着读下去。我用了3个晚上才读完这本书,中间的那个晚上最煎熬。被沉重压迫的感觉应该怎么形容呢?——它在使用一个钝力,而且没有加速度,你能清晰地感觉的它给予的压迫,却没有疼痛。你的情绪郁结着,你迫切地想要一个情绪的高潮,宣泄的出口。可是,没有。你喊不出,也哭不出,只想给自己的胸口重重的一锤。好在,结尾给予了释放,主人公海伦解脱了自己;我也在作者渲染铺垫之后,找到了答案。是的,当你感同身受地找到问题的答案时,你会发现,之前的煎熬都值得。
如果,抛开对错不讲,什么才是最终的解脱呢?
——显然,死亡不是。
我想说的是,只有不再给自己套枷锁,才会有真正的解脱。
死亡,不是最终解脱
《近月》热门书评
-
困境
7有用 0无用 黑暗之刺 2011-06-27
在家庭组成里,父母的地位可算是坚如磐石,一方面要尽到养育子女的责任,一方面又要辅助孩子成长让其慢慢适应社会;反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总归也有成人的一天,这时候无可避免又涉及到“反哺”这一角色互换的演变,在《初学记·鸟赋》篇中就有“雏既壮而能飞兮,乃衔食而反哺”这样明确的表达,以自己的能力去回馈父母...
-
完整的骨架,缺失的月亮
4有用 0无用 林间的猴子 2011-06-14
在翻译作品大放异彩的当下,从琳琅满目的书架上选择《近月》作为阅读对象并不需要更多的理由----艾丽斯•西伯德-----仅仅单凭这一个名字就已经足够了。作为畅销书《可爱的骨头的》的作者,艾丽斯•西伯德第一次让我领略到了故事情节之外的快乐。近些年来,大量拼凑得很拙劣的情节、捏制得很粗糙的人物充斥在本土所...
-
黑暗的心,究竟有多深?
2有用 0无用 当归莳子 2011-05-31
晚上,见一位母亲牵着女儿走过十字路口,牵得小心翼翼,心中忽然一动。默默仰望天空,想,十年之后,女儿长大,母亲老去,她们再走过这个十字路口,会怎样?二十年后呢?五十年后呢?没有答案,答案太真实,也太残酷。最初想读这个故事,完全奔着“苏茜”而来。“我叫西蒙,听起来像三文鱼,1973年12月6日,我被谋杀...
-
月亮的背面——《近月》
1有用 0无用 抚顺读书人 2011-06-26
这不是一本特别流畅的书,挺凌乱挺晦涩,不知道是原作如此,还是翻译的问题。不懂外语,读外国的小说,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书名《近月》和内容好像没太大的关系,用月亮作比喻,我首先想到的是月亮的背面。月亮围绕着...
-
彷徨中的人性思考
1有用 0无用 云起半山 2011-06-26
《近月》写了一个女儿将年迈又患老年痴呆症的母亲杀死的故事,时间的跨度不超过四十八小时。从女主人公海伦在这段时间的所作所为和零乱思绪中,展开了一个家庭的历史及发展轨迹,在一切的是是非非与恩恩怨怨之中,解读了人类本身的一些困惑,也许这些困惑找不到正确的答案,也很难去辨别对错,只会被一种自我良心的谴责和社...
书名: 近月
作者: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原作名: The Almost Moon
译者: 史宽克 | Alice Sebold
出版年: 2011-5
页数: 272
定价: 25.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4425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