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淮的这本书绝对值得一个互联网从业人员读三遍以上。第一遍看故事,第二遍找和工作相关的细节相对比,第三遍要仔细咂摸,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我合上书之后,觉得以下几个问题最有意思:
1. 使用社会网络——社会网络公司一定是最懂“社会网络”的
别误会,这不是说facebook招人是在facebook上招的。恰恰相反,facebook最懂社会网络的地方,是他们对“真实”社会关系本质的洞察贯穿在了从招人、用人、提拔人和奖惩的各个环节的细节当中。例如:
1) Facebook招人利用的是弱关系+强关系。强关系招人就是内推,作者王淮在工作期间推荐了100多名华人,其中有12个人入职(即使今天facebook也只是个不满2000人的公司),而在弱关系方面,facebook注意的是“应聘者的朋友中可能有合适的工程师,我们希望即使应聘者不适合facebook,但他愿意推荐他的朋友来试试”;
2) Facebook新兵营的boss是Zuck的大学老师,他创建新兵营的原因是认识到facebook员工数飞速扩张之后的沟通成本的提高:“我们是facebook,如果我们不能规划一个超过150人的协作网络,我们就真的有麻烦了”
3) Facebook一直强调“我们是为这家公司服务,而不是为某个组”。这实际上就是蚁群或者蜂群的协作模式:更加打乱建制、更加扁平。
2. 导师制——培养核心员工的领导力
Facebook的导师制给我最大的感觉是在这个制度下提升最多的不是新人,而是导师本身。硅谷的文化很重要的一点是“把科学家/工程师变成管理者”,而这一课在facebook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导师制完成的。
导师制首先让担任“导师”一职的工程师必须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用80%的时间完成100%的工作量。不能提升自己工作效率的领导也不可能带出一支有效率的团队。
导师需要从新员工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这可能是许多工程师的第一次。尤其要思考新人更适合在哪个岗位,该怎么使用、激励和引导。
在指导新人的过程中,导师也必须把自己的方法论、经验和技能重新梳理一遍。过去做题的感觉就是“做十遍不如讲一遍”,这种梳理对于许多工程师来说也可能是头一遭。
可以看到,导师制实际上成为了工程师成为经理的“预备课程”(实际上也是必修课)这也提供了许多员工的内部成长空间,减少了优秀员工的人才流失。
3. “黑客”意味着什么?
Facebook的黑客文化实际上有三条内涵:
1) code wins argument。不说空话,谁出活谁说了算。这实际上有两种好处,第一是打破了公司的等级制,即使是下属也有空间来坚持己见;第二是让工程师说了算。反正社交网络是新东西,没有那么多反动权威,谁说的都不一定对,几个毛头小伙大胆闯就是了。
2) 不把服务器搞宕,就不算facebook的工程师。毛头小伙大胆闯最大的后果也不过是这样,连这个都不怕,实际上也是鼓励任何人大胆尝试。当然这句话的背后是facebook的技术架构及其powerful,新人能把服务器搞宕本身也是一种宝贵的实力。
3) 不搞完美主义,精雕细作。简单来说就是不搞学院派,艺术派。在很多领域,包括机器学习、大数据方面,企业甚至会领先于学界(理论工具再强没有数据和实验也是屠龙之技),facebook遇到的问题尝尝是先有解法再有解释,不可能像学者那样追求严谨精确;同时facebook本身就是个互联网生态系统,产品可以高速迭代不用像苹果三年磨一款iphone,还有极其复杂的供应链要考虑。
这里要说的是,“黑客精神”实际上是硅谷“海盗文化”的另一个说法,从当年的Jobs、Ericcson到今天的Zuck基本上都是扛着这一大旗的,不过在facebook,“黑客文化”有了很多更具体的内容而已。
4. “每天写代码”意味着什么?
Zuck 2012年的年度目标是每天写代码。这早就不是新闻了,在某国内互联网公司呼唤狼性的时候,外界都会问的问题是CEO是不是早就不写代码了。而只要Zuck还在写代码,哪怕一天只是浏览一行代码,“狼性”就不会是facebook的问题,因为一个CEO都还在一线的公司,血液里面只会有硫磺、多巴胺而不会是酒精、威尔刚。
更重要的是,是“每天写代码”而不是“每天做UI/UE”,“每天出运营策略”,“每天体验产品”,“每天分析数据”,“每天看账本”,反映着facebook的根本战略方向没有因上市而变化。这大概也是Zuck的倔强,那种死犹太倔强(Davka)的体现:“哪怕面对全世界的阻挠,也要打个翻身仗,你越是攻击我们,我们越是会成功。”
5. 跨部门的人才流动意味着什么?
这也是facebook和许多科技公司最不同的地方。还是那家国内互联网公司,其文化本质是鼓励员工在一个非常细小的领域成为专家,这实际上构筑了一个又一个的“双料”护城河:这些员工所达到的高度竞争对手难以超越;而即使被竞争对手挖走却又经常难以像在原公司一样100%的施展。不由的让人感佩创始人的精明。当然近些年来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而facebook则截然不同,facebook非常鼓励员工用“Hack a month”等方式改换门庭,这样的好处并不单单只有书里面提到的让员工发挥更大的潜力,离开舒适区一点,这样还能带来:
1) 培养复合型的员工。中国的成功互联网大佬往往自身同时具有技术背景和产品感觉,两者往往缺一不可。Facebook目前还只有几千人(Google已经6万了)未来有相当多的工程师要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这种轮岗能更好的发现、锻炼未来的leader。
2) 打破小圈子:越是优秀、出色的人,越是要走形成了文化之后,实际上也就减小了办公室政治的概率,让人人为了facebook成为可能。
3) 保证facebook整体是在一个开放的公司架构、产品架构和技术架构上。员工的公司内流动使得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公司资源、技术和知识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在公司内流通,让facebook的开放基因更加夯实,也加强了公司内部的平台化和工具化。
如果没时间读这本书,至少看看其中第六章的各节标题就足以窥豹了:解密facebook的开发流程(本章真的是纯干货)
1) 描绘远景、设置目标(遵循SMART原则:具体(S)、可衡量(M)、有难度(A)、现实(R)、期限(T))
2) 收集想法并排出优先级(6-2-2原则,120%原则)
3) 跨团队沟通
4) 告知所有(可能关心的)人
5) 设计产品
6) 指定责任人
7) 定期碰头会
8) 了解进度、汇总报告
9) 发布产品、监测数据(Post-Mortem)
从facebook学什么
《打造Facebook》热门书评
-
这是我写的, 感觉还行 - 写了一个简介, 在www.nonoidea.com/?p=372
29有用 6无用 nonoidea 2013-01-04
热腾腾的新书终于上桌了.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品尝. 先品后评, 正面负面, 只要真情, 不胜感激.书在当当, 京东和卓越上, 据说只要出钱就可以买了, 特方便… 元旦在京东上下一蛋, 3号收到.这本书的标题有标题党嫌疑, 但内容绝对是关于如何打造的一些干货分享 – 大多不是扎克伯格一个人想出来的, 当...
-
Facebook,从来只用盗版
28有用 0无用 追慕昂 2013-01-21
“说到借鉴,硅谷那边是这样的:创意可以借鉴,但“执行”是不能照抄的,就好比Facebook并不是第一家做社交网络的公司,但它的最终产品跟别人都不一样。而中国很多公司不仅复制创意,也复制“执行”,就很不好了。国内有一家知名公司,基本是Facebook推出什么样的新应用,它很快就复制出来,有时甚至是把源...
-
从工程师的角度看 Facebook
25有用 7无用 Fenng 2013-01-08
王淮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 Facebook 的五年经验。关于 Facebook,我们从新闻上了解太多了,但是这家公司的内部情况,其实外界知之甚少。比如,Facebook 是怎么招聘的? 怎么做项目? Facebook 的黑客文化都包括哪些? ......有的时候能看到一些零零散散的文章,但相对系统...
-
他们每时每刻都在为世界创造真正的价值
11有用 1无用 star 2013-01-10
推荐给所有认同工程师文化的同学。有一群人,他们的驱动力是不断学习和不断创造,他们的理想是将世界变得更好,并投身于此,积极进取。他们是理想主义者,胸怀大志;他们也是实干家,为更好的世界每日添砖加瓦。他们每时每刻都在为世界创造真正的价值。这类人,酷一点的名字叫黑客(Hacker)或者极客(Geek),亲...
-
工程师的细节之美
10有用 2无用 陈朝 2013-01-21
工程师的细节之美电影《超时空接触》中,地球人准备和高技术外星人通讯,朱迪·福斯特饰演的女主角为外星人准备的问题是,他们如何发展了高度的文明,却没有自我毁灭。这个问题稍作修改就是我想询问Facebook 的:他们是如何在短短几年时间,从一家创业公司迅速变身为大公司,却没有自我毁灭?这个问题并不奇怪。不...
书名: 打造Facebook
作者: 祝文让 | 王淮
出版社: 印刷工业出版社
副标题: 亲历Facebook爆发的5年
出版年: 2013-2-1
页数: 248
定价: 39.80元
ISBN: 9787514207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