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情
“这件事听起来不怎么科学。”“多多少少得信一点科学。”我们今天常常会把“科学”一词挂在嘴边。其实,在有意无意之中,这里的“科学”与“理性”、“实际”等概念相互纠缠。那么,“科学”一词何以在语言之中广泛渗透呢?这不得不追溯到几百年前的“科学革命”。通常认为,科学革命(scientific revolution)指的是发生在16世纪到17世纪(或1500年到1700年)之间的科学领域内一系列重大变革的统称。
不过,对于“革命”(revolution)一词及其概念的内涵外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各怀己见,不尽相同。伯纳德·科恩通过在《科学革命史》中追溯其系谱指出,“‘革命’(revolution)意味着重又回来,进行着循环过程,像一年四季的交替,或像潮水的涨落运动。在科学中,它就因此暗指在所有变化中的一种不变性,一种无止境的重复,一种从头再度开始的结尾。就像我们理解的‘行星在其轨道上旋转’这句话中的‘旋转’(revolution)的意思。然而,‘科学革命’或‘科学中的革命’这样的表达,根本没有这种持续性和永恒性的意思。反之,它意味着持续性的打破,与过去割断联系的新秩序的建立,它是一条明显的裂缝,一边是旧的、熟悉的东西,另一边是新的、生疏的东西。”因此,以“革命”(revolution)一词描述科学史上确确实实出现的诸多新事物不甚确切。但考虑到这一称呼已经沿用许久,暂不做更改,只为我们探讨和研究这一时期历史现象的其他方面提供方便。
对于科学革命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诸多科学史家的论述并不清晰,且在方法论上有着“崇今抑古”倾向,在论述近代科学革命的伟大意义时,几乎将产生于中世纪的技术发明一概抹杀。在《科学革命》一书中,劳伦斯·普林西比首先要求自我纠正这一历史和社会强加的偏见。他认为,“虽然中世纪与科学革命之间存在着许多重要的连续性,但这并不能否认16、17世纪以令人震惊的重要方式改造了中世纪的遗产。”在梳理科学革命的主要经过时,劳伦斯以时间为纵轴,以大宇宙(月上世界、月下世界)的变革和小宇宙(微观生命世界)的澶变为横轴,在主流的天文学——数学——物理学的革命,这一科学革命史叙事传统之外,重视并强调了占星术——炼金术等化学领域的革新,以及人体解剖、医学、动物学等领域内出现的新气象。
在考察科学革命的原因时,普林西比并不仅仅局限于科学领域内百家理论的交锋和争辩,而更多的是从社会历史等外部条件出发,溯源至古希腊的“逻各斯”传统、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倡导的“理性”、地理大发现时代对科技革新的客观需求和宗教改革时期宗教内部的思想倾向等。普林西比并没有武断地将科学革命的发生完全归结于某一因素的单方面作用下,而是从叙事的角度分析科学理论和实践带来的客观影响,让读者知晓科学内、外部的互动,以及由此引起的科学内部的变化。他没有强加外在的因果关系,而是代之以以相关性和概率。
这场科学革命对人类历史具有重大影响。它改变了西方人的思想观念。基于试验的自然科学,在很大程度上与人们的感官经验和主观臆测相悖,然而它的结论不可质疑,由此使得西方人的理性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张扬。它使人在宇宙自然面前不再是无力的、只能听天由命的奴隶,相反,人类可以通过理性把握自然和社会的规律,因此确立了人之为人的尊严,法国文学家帕斯卡曾在《思想录》中说“人是一棵能思想的苇草”,这一譬喻便彰显了人对理性的自信。同时,自然科学不再仅仅是书斋里的学问,束之高阁,相反,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密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理性思考,而非依靠单纯的感性直觉和个人经验,是对文艺复兴的继承与反拨。在很大程度上,科学革命中的新知识为后来的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为西方走在世界的前列、实现殖民扩张创造了方便。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曾提出“李约瑟难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这一问题可视为对科学革命的延伸。尽管李约瑟难题近来被学者视为伪命题,但确实为我们看待西方科学革命提供了另类视角。对于科学革命,史学家的研究固然有范式可以遵循,但在某种程度上,它具有极强的偶然性。,并非先天预设的历史过程,也不是单一历史进化观下始终强调的历史必然,比如,近代中国和其他国家就没有首先发展出科学革命。
也许,科学革命已经远去,且在多数情况下很少被人提及,但对数百年后的我们来说,我们依旧享受着它带来的各个方面的杰出成果,无论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还是生活方式上的革新。对今天的读者而言,似乎没有必要要求每个人都能完全理清科学革命的线索,但亲近历史、发现真实,总能让你生出些许讶异表情。历史从来都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一颗颗炽热的好奇追问的心。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回望:数百年后再看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牛津通识读本》热门书评
-
语言流畅,引人入胜,填补中世纪到近代早期gap的科学史
11有用 0无用 Liustein 2014-02-24
此书非常好读,译者译笔极流畅,原本以为会很枯燥的,结果竟是在地铁上看的差点踩进了自动门的gap。此外插图很详细,妙趣横生,插图本身就是很好的艺术品。这本书很符合我对历史的看法:历史是很复杂的,事件背后的真相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甚至可以说历史不存在真相一说。很多普及性的历史书(包括历史教材)都有将历史...
-
吴国盛:推荐给深受实证主义及辉格式科学史影响的中国读者
4有用 1无用 胡伍玄 2013-11-26
吴国盛/文自柯瓦雷创造“科学革命”这个概念以概括16 、17 世纪欧洲思想所发生的激进变革以来,它成了科学史家们最热切关注的中心话题。围绕这个话题,70 年来产生了多种不同的编史纲领、数以百计的专门著作和几代优秀的科学史家。事实上,正是这个主题培育并造就了科学史学科的独特范式。我们或许可以说,时至今...
-
我读科学革命
2有用 0无用 Bibliomania2.0 2014-12-06
首先我要对译者进行十足的赞扬,在阅读过的这么多本牛津通识读本中这本书的翻译最为流畅。说说科学:科学性是什么?是正确么?我觉得今天的我们早就应该抛弃这些狭隘的观点。是不是只有正确的东西才是科学的东西呢?是不是科学的东西就一定是正确的东西?不是这样的,科学性并不是一种结果,而更高的体现在理性的推理上,从...
-
同出而异途
2有用 0无用 大魔头 2014-12-08
读这本书有两点收获:1、“科学家和教会激烈斗争,最终突破宗教的牢笼”, 原来并不是事实。事实是当时的科学家大都是笃信基督教的,甚至很多都是教会出身和神学家。并不存在一个对立的科学家团队和教会团体。上帝的存在是毫无疑义的,只是大家对于上帝如何创造世界的解释不同。2、西方也曾经存在过一个”广泛联系”的时...
-
科学:当代最成功的宗教
1有用 0无用 C'fun 2015-03-05
前言里说“多年来深受实证主义及辉格式科学史影响的中国读者,读读本书,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这句话让我对后边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其实我期待的不只是眼前一亮,而是当头一棒。一段时间以来阅读的一些科普读物,关于现代物理、宇宙学、数学,还有哲学和宗教的书籍,早已经让我渐渐对科学的本来面目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怀疑,...
书名: 科学革命-牛津通识读本
作者: [美] 劳伦斯·普林西比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译者: 张卜天
出版年: 2013-12
页数: 288
定价: 25.00
装帧: 平装
丛书: 牛津通识读本
ISBN: 9787544745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