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对我的影响:
(1)对因为相貌产生的感受的原因有了了解;要选择完事后获得的欢乐不是建立在比较基础上的事;输出需要输入的刺激;对兴趣的认识;对坚持耐心的看重
(2)我已经执行时间账本这一习惯一段时间了,不停止开启新列表的习惯,黄金比例的习惯。
大多数人难以摆脱由比较产生的情绪因为确实挺难的。同时这个世界,有价值值得追求的东西也相应的会很难。如果能做到不比较,虽然难,回报肯定不少,冷暖自知。
1. “既勤奋又懒惰”的现象来自于他们对“时间不够了”的感受和恐惧,使得他们超乎寻常地勤奋,同时终日寻找捷径,美其名曰“提高效率”。(e.g.想要通过被好多篇作文的方法)
事实上,与其不停地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省得虚度更多的时间。
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确实去做了,并且坚持到底,那么方法是对是错,自然就会明了。
2.“不知道学它究竟有什么用”也可以成为学习的动力:“知识储备”
3.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如果不做事的话,是不会暴露自己的缺点的,因为人只有在做事的时候才会暴露缺点。
(1)多做事可以加强对自己的了解
(2)不要用“上司很愚蠢”做为自己偷懒的借口:他只是被看到了而已。如果是自己能保证能做的更好?而且他能待下去说明有一定的原因
4.兴趣
(1)大多数“没兴趣”是因为没能把它的尽力事情做好,很少有人不喜欢自己做得好的事。把没兴趣当作不去做好的理由,惩罚就是大量的时间白白流逝。
(2)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只要一件事儿你能做好,并且做到比大多数人好,你没办法对那件事情没兴趣。。
(3)人们总说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别的事情。也有可能是因为他们还没开始做那件事情,还没有在那件事情上挫折,还没有证明那件事做不好,所以有很大的吸引力。
5.坚持、耐心
(1)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应该是最重要的策略之一。
(2)坚持,其实就是重复,而重复,说到底就是时间的投入,我是说,大量的时间投入。
所谓的耐心,就是甘于把时间投入到简单、枯燥但是最终会意义非凡的重复当中去。
(3)能坚持很久和不能坚持很久的人的区别:
能坚持的人脸上的表情是平静的、从容的、放松的,但却是专注的。他们会做很长时间的准备活动,然后开始规律地完成当天锻炼,并且补上相当长时间的放松活动。
无法坚持的人,他们往往最初的时候一下子练得太狠了——狠到不要说他们,实际上是谁都坚持不下来的地步。(记住:到了最后100米再开始冲刺)
(4)缺乏耐心导致的:
懒惰,是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时间精力去做任何事情。
短视,是缺乏耐心而不能运用心智去展望未来。
草率,是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时间精力去认真地调查研究。
肤浅,是缺乏耐心而不能运用心智深入思考。
夜郎自大,是因为缺乏耐心而拒绝观察外面的世界
成见与偏见,都是因为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去认真分辨每个个体的特征而宁愿用粗暴简单的分类方法替代思考。
(5)e.g.当自己的话被曲解的时候,尝试着把自己的不耐烦先放到一边——没过多久,就开始没有任何不耐烦的感觉了——然后冷静想想。
(6)耐心来自于了解了解
6.反省
(1)“反省”——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好像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了。
(2)牢牢记住“我们的认知不仅可能也确实往往背离现实”这个事实本身,已经足已保证我们不断进步了——我们因了解这个事实而已经拥有了良好的自省机制。
(3)有了反思能力,才慢慢拥有类比能力。
而类比能力是一个人所拥有的理解能力高低之关键。
我们理解新事物的时候,往往通过反思类比现有的经验。类似的现有经验的存在,极可能会大大提高我们对新事物新思想的理解效率。
7.痛苦
(1)如果我们真的明白自己所面临的痛苦并没有所感受到的那么强烈,我们就很容易,或者是起码更容易忍受那些痛苦。经常这样提醒自己,我再痛苦,在目前这个阶段,肯定还不是最痛苦的人。比如痛苦的时候看看其他更痛苦的人就知道了。
(2)痛苦就是这样,一旦我们竟然能运用心智把我们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上去的时候,痛苦就会几乎自动消失,在你重新注意它之前,它不会回来。
8. 大脑遗忘痛苦功能
(1)我们的大脑有一个自我保护功能——遗忘痛苦(e.g.怀旧)
(2)为了避免犯一样的错误,适当的记住,避免“好了伤疤忘了疼”
(3)在做所有类似的必须记住大量信息的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由衷地把这件事当作快乐的事情来做。(e.g.背单词)
9.“急功近利”的人性
(1)承认“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获得满足” 是自己的天性就好办了。因为,平静接受并且正确认识自己的天性是改变天性的第一步。就算有些时候天性难移,无法彻底改变,那么也起码还可以稍加控制,略微改善。没必要控制自己的方方面面,这不是很难做到,而是干脆不可能做到。
(2)控制这种天性正确的方法是,仔细审视一下自己都在哪方面这种天性尤为强烈?再一次拿出纸笔罗列。经过几天甚至几个月的长期反复审视,你会发现那个列表变得越来越长。别怕,相信我,谁都是这样的——至少99.9%的人是这样的。
10.懒惰
(1)“最可怕的敌人就是你自己”,这句话如果有道理的话,那个“最可怕的敌人”实际上应该指的是“你那无法控制的懒惰”
(2)与懒惰抗争、停止遗忘、坚持改变的工具,就是纸笔。
11. “Reset”按钮
(1)一个本子,其中每一页通常只有一个句子。
有些页面,在那个句子下面记录着一些日期以及一些注释——就是,我用那个句子“Reset”我的大脑的时间和原因以及结果。
有的时候翻到一个句子,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忘记了这个概念,大脑死机了,这很正常。
(2)e.g.
快乐是一种本事。
不能因为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正常人都是有私心的,高尚一点的人只是能够控制它,不把它转换成行动而已。
生气是浪费时间的。
任何时候都要鼓励他人。
12.真的重要
(1)判断一个任务是否“真的重要”,其实只需要一个标准:就是看这个任务的完成是否对你的目标达成是否确实有益。
(2)可是,作为一个正常的、各种器官完整健全的、拥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来讲,不挣扎一下,就很难完全专注于这个最关键最根本的决策标准。
13.三个提高时间感知力的习惯:制作时间预算、上记录时间开销、每个星期找一天花上一个小时,审计你这一周预算和实际开销。
14.提高时间使用率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同时做两件事儿。
同时做两件事儿的诀窍在于
1) 其中一件事儿最好是机械的,少点技术含量的;
2) 另外一件事儿不是特别需要大量脑力支持的;
3) 两件事儿都应该是确实有效用因而值得时间投资的。比
越是记忆力好的人,越可能有能力同时处理两个任务。思考CPU可以锻炼。
15.输出需要输入的刺激
大多数情况下,思考往往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尽管通常人们认为更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思考需要刺激,而最好的刺激,就是不停地输入信息。所以,在做一件机械的事情的时候——生活中有很多机械的事情是非做不可的——想办法做一些输入的行为吧。比如阅读、就想办法观察一下周遭的世界
16.如果有了什么新鲜主意,启用另外一个新的列表,标题是“下一阶段任务列表”
当下的列表一旦开始执行就一定要执行到底。
17.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制作长期计划的。这是一种能力,也几乎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然而,这需要挣扎,需要努力,需要从一点一滴开始。不要一上来就开始制定过分长期的计划。
18.开拓心智的办法:体验、试错、观察、(阅读)
学习的进程是螺旋状的
19.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基础技能是阅读理解能力。
检索能力是建立在相当熟练的阅读能力之上的能力。
写作能力在自学能力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里指的写作能力是最基本的一种:写出简捷、有效、朴素、准确、具体的说明性说理性文章的能力。)
实践能力是自学能力最终能够转化为真正价值的根本。
20.大脑“选择性输入”运行机制
(1)对抗“选择性输入”的最好办法,就是用我们最好的工具——纸笔。
有空的时候,或者干脆定期找出一段时间,把那些目前暂时无法理解的,或者支持的,或者反对的,或者无所谓的论点观点记录下来。
(1)无法理解的,写下自己当时的疑惑究竟在什么地方?
(2)支持的,记录下几个自己的支持理由或者实例;
(3)反对的,也一样可以记录下几个自己的支持理由或者实例;
(4)无所谓的,为什么自己觉得这完全是无所谓的。
这样的记录有会使任何一个有着这样良好习惯的人获得他人无法拥有的处理信息处理知识的能力——“反刍”。这种“反刍”能力,使我们避免成为“选择性输入”的受害者的重要保障。
21.不要用“高人一等”“牛逼”定义成功
22.嫉妒
(1)嫉妒的产生源自于对自己与他人之的差异的扭曲理解。大多数人一生无法摆脱由比较而产生的情绪,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有人认为幸福是一种比较。
(2)可是问题在于,比较是相对的,相对是永远没有尽头的。那些把自己的幸福观建立在与他人比较的结果之上的人,幸福快乐永生永世难以获得,就算偶尔产生了幸福快乐的感觉,也必然昙花一现,因为总是有人更好。
(3)生活无法彻底回避比较,但是,事实上无需比较就可以获得的欢乐和幸福也确实太多太多,只不过常常被人们忽略。于是,大量的时间被用来去追求必须通过比较才可以获得的欢乐和幸福,最终获得的只有更多的痛苦。可是时间却不会仅仅因为结果痛苦无法承受而倒流,时间的属性决定了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真正拥有从头再来的机会。
(4)一个检验办法: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全都罗列出来之后,仔细分辨:我做完这件事之后所获得的欢乐和幸福是不是一定要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才可以获得的?然后标记出并优先实施那些无需比较就可以获得欢乐和幸福的行动方案。时间会一如既往地分分钟钟、岁岁年年地流逝,但,你会惊讶于你生活的变化。每一分钟,每一秒,每一天,每一年,时间的质量竟然会如此不同。
23.努力
(1)努力是应当的。无论有没有人鼓励,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我们都应该努力——当然,在任何努力之前应该先确定目标是否现实。
(2)有些人分外努力的原因在于:他们认真的观察和清楚的意识到最终的困难远比想象中的更加困难。
24.不独一无二也不孤独
(1)接受自己与别人没什么不同,至少没什么本质性上的不同,是心智正常成长的重要前提之一。
(2)常常这样告诉自己“你并不孤独。”
当我遇到什么麻烦的时候,我会这么对自己说,告诉自己遇到这种麻烦的人并不只我一个,所以只要想办法寻找解决方案就好——弄不好早就有人把良好的解决方案变成文字放在哪儿了。
当我遇到什么意外的惊喜的时候,我还是会对自己这么说,告诉自己遇到这种所谓幸运的人并不只我一个,所以,应该为此高兴,但没必要大喜过望直至失态的地步。
25.成功个案为什么不完全可信
(1)成功者没必要、没义务,也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讲述所有的细节。
每个人都应该有沉默权。那些正在分享所谓“成功经验”的人,也应该享有这样的权利
(2)几乎所有的成功者,在讲述自己成功经历的时候,都会有意无意地夸大自己成功所付出的代价,夸大曾经面临、战胜的困境,夸大自己最终成功的难度。
(3)他们这么做,还有另外一个潜意识的根源,为了保护自己。每个获得巨大成功的人,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4)成功者在给他人讲述自己成功经历的时候,往往会有意无意掩盖那些令他们至今都追悔莫及的错误。因为那些经历太痛苦了,乃至于他们的大脑自动把那些记忆抹去了(大脑的遗忘痛苦机制)
26.运气
(1)一定要想清楚并记住这件事儿:相信运气其实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2)“弱者相信运气,强者只信因果。”
相信只不过是人们面对自己完全无法控制的现实时所表现出的软弱无奈的另外一种方式。
人们不喜欢甚至害怕自己控制不了的事情。并且,越是脆弱的人越希望获得控制权;同时,越是意识到自己没有控制权的时候就越害怕
(3)千万不要相信“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当你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对你来讲,不存在任何机会。机会时时刻刻都会出现在你身边,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足够努力。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当你准备好的时候,随处都有机会,而且所有的机会都是切实的,并且可以把握的机会
27.人脉
(1)对个体来说,他所拥有的资源比人脉更重要。
有些资源很难瞬间获得,比如金钱、地位、名誉,尤其在这些资源的获得更多地依赖出身和运气的现实世界里。然而有些资源却可以很容易从零开始,比如一个人的才华与学识
(2)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集中精力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而把那些不能改变的暂时忽略掉。专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打造自己,就等于打造人脉——如果人脉真的像他们说的那么重要的话。
(3)除非有特殊原因,应该尽量回避那些连在物质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人;那些精神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就更应该回避了——尽管甄别起来比较困难;
(4)记住,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对外部世界(除自己以外的人/金钱等物质)的依附。
28.效率
(1)记住,你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有效率,至少不可能总是百分之百地有效率。
在做时间预算的时候,一定要留有空间。
很多人半途而废,往往是因为自己的目标设得太高了,而与此同时,又对达成那么高的目标要付出的代价并无清楚地认识。
(2)不管怎样,挑出一件你认为最重要的事儿。然后,给自己做个时间表,在未来的一个星期乃至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至少专注与这件事儿2个小时。
对于未经训练的人来说,在你不喜欢的事儿上专注2个小时是难以做到的。
(3)按照黄金分割定律(6.18:3.82)
<1>分配一天的时间
<2> 61.8分是恰好的,因为61.8分以上的成绩,意味着说你必须放弃很多才可以获的。(e.g.参加奥运的冠军们很少不带伤)
29. 避免盲目的忙碌
正确的策略应该是:要想办法提前预知自己会需要怎样的技能,然后确定那是一个自己可以通过练习真正熟练掌握的技能之后,而后制定长期计划,一点一点地执行该计划。因为“机会总是眷顾那些有准备好了人”。
而懂了这样的道理之后,你就会真正审视生活,然后开始醒悟。其后,你再看看你身边忙忙碌碌却又碌碌无为的人,就知道他们其实有多可笑了,
30.痛苦的人
因为他们一生在追求实际上根本得不到的东西,最后只有这样的出路:要么对人生失望,要么选择某个宗教而后寄希望于来世。
31.幸福
(1)很多快乐建立在有自知之明之上:知道自己的优点是什么的同时也知道自己的缺点究竟是什么。
很多的时候,一个人如果处于
“愿望中的自己”≈“真实的自己”≈“感觉中的自己”
的状态,已经是相对非常幸福快乐的了。
(2)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对外部世界(除自己以外的人/金钱等物质)的依附。
长久的观察和思考,有益于锻炼自己心平气和的能力。真相是别人如何认为、如何评价或者评论、其实原本是根本没办法影响一个人的状态的。但是,一旦你开始为此心烦意乱,胡思乱想,甚至为此产生一些无聊的行动。被别人左右,是一个人最可悲的状态之一。
32.时间
<1>时间安排
(1)为了避免遗忘:每天检查自己的时间表至少三次,因为我们的大脑并不那么可靠
(2)假定自己做的每件事情需要的时间比想象中的更多一点。(e.g.假定你永远都会遇到交通堵塞。)
<2>时间花费
(1)尽量不要减少花时间的地方:
不要盲目地试图减少睡眠时间。
尽量不要减少与家庭成员和亲属交流的时间。
最好不要放弃你的社交时间。
(2)尽量少花时间的地方:
1.不要浪费时间去“证明自己”
(1)证明自己是大多数人自然的愿望,本身没有任何错误。同时确实也是很浪费生命的一种行为。
(2)原因
如果你是出色的,不需要你去证明你是出色的,别人自然会看到。要刻意证明的话,可能会招致没必要的麻烦,比如引来小人的嫉妒。
如果你是平庸的,不需要你证明你是平庸的,别人还是同样会看到。要刻意证明的话,别人看到的就是一个小丑而已,所谓“所有的傻逼都是自证的”。
(3)为什么你明明比你身边的人强,但是他们却坚决不认可你么?
1)很可能事实上,只不过是你“觉得”你明明比你身边的人强而已。每个人都有这种倾向的。人们普遍并不自知。
2)就算你确实比别人强,其他人也可能真的并没有察觉到,因为他们也同样觉得自己比别人强——不管事实究竟是怎样的。
3)如果你想不开非要让别人认可,记住一件事儿:你比别人强一点不够,要强很多很多才行。但真的做到了,他们很可能就不再在这方面跟你比较了,他们会自动放弃,然后跟你比你不如他们的地方(根据木桶理论)
2.最浪费时间的句型:“要是……就好了!
(1)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往往会限制我们的思维
(2)虽然我们所面临的今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过去。但过去的事情是无法更改的。现在的烦恼是无济于事的,无论后悔的程度多么强烈都无济于事。
(3)每个人都有现实局限,要接受。
33. 对待别人的迟到
假定其他人永远都会迟到。尽量不要因为别人迟到而责怪他们,谁都会迟到。
34.自卑
(1)“愿望中的自己”≠ “真实的自己”≠“感觉中的自己”
所有可能的扭曲几乎全部来自于那个实际上最不可靠的,但是我们又必须依赖的所谓“感觉”。
(2)相貌与身材是一个人最容易对自己产生感知扭曲的一方面。
原因在于1.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最容易分辨的就是外表。2.相貌在感觉中没那么容易获得真实,因为每个人在审美不一样(e.g.补偿心理)。
相貌上“愿望中的自己”远远超出“真实的自己”,而“感觉中的自己”是受限制的。“愿望中的自己”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二者之间的差异就会形成一个非常大的负值——自卑形成了。
(3)有的优秀的人自卑,是因为在各个方面对自己的标准都跟在长处地标准一样高,导致落差比一般人大。
方法:在自己的语言中,把“优点”和“缺点”这两个词替换成“特点”
(自卑原本只不过是正常的感受,只不过是被定义成负面了而已)
35.不嘲弄别人
(1)想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健康状态,要学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停止嘲弄他人。
(2)生活中我们很少真的会遇到他人的“弱”会影响我们的“强”的情况。
(3)更多的时候嘲弄别人“弱”只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强”,而真的“强”是不需要证明的,需要证明的“强”其实只不过是清楚地自证的“弱”。
(4)通过嘲弄他人而获得的“强”的感觉必然是远离“真实的自己”的,所得到的只不过是别人眼中的“自负”而已,而感觉到的“自信”只不过是扭曲而严重的幻觉。
(5)嘲弄他人的人最终必然被他人,或者他人之外的其他人,所嘲弄。
36.提前准备
(1)临场发挥:任何动作演练到一定的次数,就都可以做到甚至在无意识的情况下都可以准确完成的地步。
(2)大多数事情都需要提前准备,也都可以提前准备。认识到这一点本身就几乎是一切改变的起点。
尽管心智成熟的我们往往会避免基于比较的快乐,但没有任何理由拒绝基于比较的相对成功。所以,突破刚刚提到的“恶性的死循环”的最基本方法就是,比别人更早一些开始准备,早一点,再早一点。想想吧,有些人可以提前一两辈子开始准备一件事情。越早一点,你与时间这个朋友之间就会变得越亲密一点;与你更加亲密一点的这个朋友会让你的每一天都多那么一点点的从容;那多一点点的从容,会让你爱上时间这个家伙。
37.记忆力是可以训练的。记忆力一开始就是你不要偷懒,比如看完一这本书,这本书就大卸八块,书进了资料夹,才算看完这本书。
(以上为本书37个重点)
值得反复阅读的Reset!(相貌上感受中的自己与真实的自己)
《把时间当作朋友》热门书评
-
我恨这本书破坏了我的一个原本很悠闲的无所事事的周末
2508有用 91无用 Heidi 2009-08-02
我读了为数不少的书,有些书好评如潮,我读了却如同嚼蜡,索然无味。可是这本书,我有感觉——我有点恨它。我恨它破坏了原本的又一个慵懒且无所事事的周末。它让我开始动脑子,思考很多问题。其中还是一个很早之前就想过的问题: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你活着是为了什么?先别晕,这个问题的答案...
-
给看了《把时间当作朋友》很兴奋的读者泼盆冷水
1257有用 84无用 秋叶 2010-06-06
首先我推荐那些觉得生活中无所事事(闲人的时间管理),或者每天忙碌却没有什么进步的朋友(忙人的时间管理)看看这本书,这本书你可以看做是讲达人的时间管理,这是一本值得看的书。这本书让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叫《把时间当作朋友》,它的副标题“运用心智,获得解放”更符合全文的内容。从本质上讲,这本书也是一种成功学,...
-
开启心智,管理自己
244有用 14无用 bllfuture 2010-01-07
这本书的名字我觉得如果叫“开启心智之旅”似乎更好,心智好的人才能把时间当作朋友。 平时工作非常繁忙,总觉得事情多得做不完,上半年看了一些时间管理的书籍,也在练习使用新的时...
-
把时间当作朋友,把李笑来当作老师
225有用 30无用 传奇☂ 2009-04-21
有人说,如果早读这本书会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么说太夸张了!但我觉得:会的。改变人生命运的无非两样东西:一个是你读过的书,一个是你遇到的人。这本书颠覆了一些我早已根深蒂固的观念,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但,我并不觉得读他太迟了,反而庆幸自己有了很多切身体验后才读到他,这让我更为受益。本想把这...
-
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164有用 11无用 小肥 2009-10-13
...